首页 > 侨乡侨社 > 今日侨乡

花都匠人手凿墓碑逾卅载:石文篆平生 情意满人间

时间:2019-04-08 来源:南方网 王越莹 【字体:

  在广州花都区城区外的赤坭大道上,车来车往,伴随着不间断的嘈杂声,路旁一个不起眼的瓦房里,有一对夫妻终日和石板相伴。“从1984年起,我就在这边开石店了,每逢清明节,来定制墓碑的人就会多一些。”陈利民说。

  做了35年的墓碑,今年已经60岁的陈利民的脸上爬满了皱纹,在他的眼中,墓碑寄托的是中国人特有的哀思,他能做的,就是默默地去敲打每一个碑。

  22岁开始学“打石头”

  陈利民初中毕业后一直在梅州老家务农,22岁时,听哥哥说可以靠“打石头”维持生计,陈利民就跑到了花都来投奔哥哥,帮他打下手。

  “学这个不难。”陈利民觉得,这就是个体力活,关键是能不能坐得住,有没有耐心去打磨。

  “25岁的时候,我就搬到了现在这个地方自己开店。”陈利民说,没想到,在这里开了35年。

  陈利民的店牌上写着“石店”二字,和石头相关的丧葬和祭祀生意他都会做一些,修山建墓、做香炉、做牌匾,做得最多的还是墓碑。

  “做墓碑最常用的是普通的花岗岩,有时还会用黑金砂、纯黑石、印度红大理石。”陈利民说,“手工制作的话,把石头磨平就要三四天。”

  先用锤子把粗糙的大块石头打干净,用手工来挫,再用砂轮片将表面磨光滑后,就可以把印好字的白纸贴在石板上,开始照着白纸上的痕迹刻字。“刻字的时候一点都不能马虎。”陈利民说,每次刻字都是弯着腰,保持一个姿势,刚开始学的时候腰酸背痛,后来就慢慢习惯了。

  结婚后,陈利民的太太也跟着他一起做墓碑,替他分担。近年来,陈利民的体力大不如前,开始用机器来配合工作。

  “但机器刻得比较刻板。”陈利民说,他还保留着自己的旧工具,觉得用手雕刻出来的更加细致有人情味。

  从不主动问别人的事

  与专门和逝者打交道的殡葬行业不同,干了这行后,陈利民的生活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也没有感受到异样的眼光。“但是有的人来找我,就不太愿意进店里看到那么多墓碑,总叫我出去跟他聊天。”陈利民笑着说,“他们觉得屋里不那么舒服。”

  在花都生活的时间长了,陈利民和附近蓝田村、荷塘村、莲塘村的村民已经相识。几年前,陈利民一个刚刚60岁的朋友去世了,他的家人找到他那里买墓碑。“我当时也是很难过,才去他家吃过饭没多久,怎么人突然就走了。”陈利民说着,低下了头。这个时候,他也会尽作为朋友的义务,价钱便宜些。

  大多数时候,墓碑都是给父母或老伴做的,有几次,是老人过来买墓碑,说要刻上孩子的名字,这时候陈利民心里也会难受,他有5个孩子,能体会到做父母的心情。但陈利民不会多问半句话,“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可以了。”他说。

  在陈利民眼里,每一个来买墓碑的人心中都有着难过的故事,尤其是那些不得不送走年轻人的老人。他能做的,就是去帮他们完成仪式感的一部分。35年来,他做了两千多个墓碑,大部分是给周边村子的村民。

  空闲时喜欢写对联

  在陈利民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堆放着不少工具,墙面上挂着几打已经有些年头的纸张,上面印着不同的字体和图案,其中有一打是陈利民保留多年的墓碑设计图,破旧的纸张上显现出墓碑上方的图案,据说图案的名称叫“飞鼠吊金钱”。他解释道,“飞鼠”就是蝙蝠,因为在民间,“蝙蝠”谐音“遍福”,意思就是福气无边,墓碑上雕刻蝙蝠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美好祝福。

  “从小家里条件不好,我没怎么读书。”做墓碑后,陈利民也尝试着写对联。在他的小本上,记了不少自己想出来的句子。“龙盘福地千年盛,风翔川岳万载兴”“福人福地千秋好,贤子贤孙万代兴”……刻字累了,陈利民就坐在自己的小屋里读些书,也斟酌一下自己写的对联。

  夫妇二人依旧每天8时开门,傍晚6时收工。这个道路旁不起眼的小瓦房里,光线有些暗,装饰有点破旧,瓦房上方因为顶棚破损,漏出几道光来。他们两个人做伴,在这里敲敲打打。

  “附近村的村民,有的出国定居了,也要回来买中式的墓碑。”陈利民觉得,这种中式的墓碑,寄托的是中国人特有的哀思。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王越莹 实习生 钱惠娴

  策划:谢苗枫 曹嫒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