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侨乡侨社 > 慈善公益

大马第三代华人广东梅州义教十年 教出"英语村"

时间:2012-05-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体:

  “凤凰山下百江村,麒麟凤凰傍马山。远山含黛千峰翠,涓涓长溪绕村流。四方学子来相聚,琅琅一片读书声。骨毛令(Good Morning)中相祝福,学成报国奉青春。”5月25日上午,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科技信息大楼一楼会议室座无虚席,掌声不断,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和县委、县政府联合组织的“‘广东好人’廖乐年老师先进事迹报告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廖乐年是祖籍湖寮镇长教村的马来西亚第三代侨胞,2002年退休后,遵母亲嘱托,回到湖寮镇长教村义教。十多年来,他满怀赤子之心和关爱之情,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义务办学培育了5000多名学生,无私资助贫困大学生和村民达20多人,捐资修建山村道路和学校累计超过200万元。

  义教十年,长教村变身“英语村”

  现年67岁的廖乐年,1946年出生于马来西亚伊堡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英文和马来文教师,凭着为人正派、业绩突出,先后做了6年中学校长、9年地区校监,2002年回到祖籍地长教村。

  2001年,廖乐年飞到香港尝试学习普通话,做事向来一丝不苟的他竟然3个月后就可以讲了。其间,在游览张家界、黄山时,他发现内地的英文导游真是少之又少,即便遇到了一位,也是发音怪怪、词不达意的。这更加坚定了他回国教英文发挥余热的念头。次年5月,他便来到广州,激动地拨通了母亲的电话,说自己决定好了要回家乡义教,没想到母亲第二天就去世了。之后,悲痛不已的廖乐年一直认为,是母亲要他回来的。

  走过一座又窄又旧的水泥桥,穿过数畦挂满了青果的柚子林,迎面一幢依山而建的漂亮的客家祖屋,就是廖老师的课堂——百江自然村翠轩公祠。

  正值周六中午,学生们大多已散学回家了,只剩下20岁的廖文敏和12岁的邬睿冰在帮助廖乐年整理教案,一对来自湖南的中年夫妇苏胜、刘春明则在一旁的伙房里忙着准备吃的。见到记者前来,廖乐年满面含笑,热情地伸出手来,然后赶忙掏出钥匙打开公祠。公祠并不大,侧身进去,转过一条过道、几间偏房,便是宽约10来平方米的天井。天井上空数日前刚加装了玻璃,特别明亮宽敞。祠堂里则密密麻麻摆放着上百张各色塑料椅,与过去的私塾无异,只有神龛下那台七八成新的放音机和一只深黑色的音箱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培育过5000多名学生的英语课堂。

  “翠轩公祠的‘合法’语言是英语,我们两口子虽是慕名前来,但我堂客实在是基础太差,廖老师才允许她偶尔说几句普通话。”苏胜兴奋地向记者介绍。他指着天井说,周末和暑假是祠堂最热闹的时候,学生最多时有400多,不得不编成几个小组,天井、门坪、大堂都是人,年纪大的像他这样快50岁了,年纪小的不过10岁。廖老师明确规定,必须等到小学四年级、汉语拼音有一定基础了才可以来上课。

  老廖“粉丝”这么多,也正是得益于他独创的基本音教学法。教了一辈子英语的他将常用的字母组合分类注音,让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念。这套方法容易上手。看英语好学,村里的大人也心动了。于是,40岁的罗秀琴“不小心”跟女儿成了同班同学:“我18岁就去广州了,在大酒店做过总机接线员,一直想如果会英语该多好。没想到回到老家,圆了这个心愿。”

  但廖乐年刚来时却不是这样受欢迎——“放着‘番背’(即国外)好日子不过,跑到穷山沟里免费教英语,哪有这等好事?”老廖没有泄气,坚持送课上门。当时中国正好申奥成功,他的堂哥就去劝说村支书,办奥运会需要很多会说英语的志愿者,廖乐年是回来搞培训的,而且不收一分钱。“那就试试吧!”村支书勉强答应了。几个月下来,村里孩子们的英语成绩直线上升,乡亲们见到他也开始有笑容了。

  我帮你,你帮我,让世界更美好

  这些年来,让廖乐年最开心的,还是学生们拿着录取通知书向他报喜。

  几年前,班里的廖其力突然不来了,廖乐年便去找,在一座小桥上,发现小其力正在晒稻谷。原来,他家里穷,父母让他辍学回家帮忙干活。急得不行的廖乐年只好跟他父母拍胸脯:只要孩子考上大学,学费由他来承担。没想到几经努力,其力还真的考上了嘉应大学。之后,廖乐年那里便多了一道不成文的规矩:村里的孩子谁考上大学,他就资助学费,金额亦跟着物价上涨,从每年3000元增加到5000元。

  采访中,廖乐年的助手廖文敏悄悄告诉记者,廖老师最喜欢一句客家话“有来有去”,改一下就是“有去有来”,就是“我帮你,你帮我,让世界更美好”的意思。“Freely give,freely receive!(无偿给予,无偿获得)”则是他教育和做人的理念。

  为了解决师资问题,廖乐年平时会让英语好的孩子辅导基础差的孩子,让高年级的孩子教低年级的孩子。每逢寒暑假还会鼓励过去教过的大学生,作为志愿者前来学堂助教。

  为了让孩子们拥有更多英语交流的机会,廖乐年每年暑期都会邀请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的朋友前来支教。而国外的朋友们被他所感动,往往会不请自来。4月27日早上,就有一个由40多名学生、家长和3位老师组成的香港交流团,专门来到长教村。另有一家5口也准备启程来翠轩公祠帮忙,其中,丈夫是英国人,太太是马来西亚人,母语都是英语。

  为了筹措教学经费,廖乐年每年还要往返一次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除了拜见亲人,就是拜访朋友或者教过的学生。很快,每年的巨大支出便有了着落。有村民算过账:祠堂英语班维持运转,每月最少也得5000元;暑假4个星期的大课要花费3万元;每年资助大学生,需10万元以上;加上帮助村民买种苗等等,每年总共需要二三十万元。

  “同一件事参与的人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让我们都来参与其中。”这句话说得多了,成了廖乐年的“经典名句”。

  村民廖安国30岁出头,去年在廖老师的资助下养了57头猪,一共卖了2.5万元,他把这些钱全部交给廖乐年办学。苏胜、刘春明“赖”着不走了,久而久之便成了不领工钱的“义工”。

  问廖老师未来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眯着眼,透出一股坚毅:帮助村民早日走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旧模式,要做就做新式农民!

  近日,广东省侨办副主任林琳亲手将一面“广东好人 粤侨楷模”的锦旗送到廖乐年的手上。他感慨地指出,廖老师身上有一种华侨的特质——敢为人先,崇文重教,团结包容,还有就是念祖爱乡。很多华侨当年下南洋,闯天下,在外面打拼,有所成就后,又将一些新思想新东西带回来影响到国内,惠及家乡,十分值得后人尊敬。(杜若原 罗艾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