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里村是开平现存最古老的村落之一。
迎龙楼是开平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碉楼。
村前池塘上,一架水车正缓缓转动。
迎龙楼作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四个申报点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三门里村是开平现存最古老的村落之一,建于明朝正统年间,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拥有着开平市现存最古老的碉楼——迎龙楼,是典型的世遗村落,也是5A级旅游景区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村落之一。
日夜星辰、斗转星移,如今的三门里村静谧和谐,站在碉楼下,听老人娓娓讲述它过去的故事,铭记过往,留住乡愁,生活在其中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文/朱磊磊 图/朱磊磊 张华炽
小村印象
古村落一派岁月静好的景象
村前澄澈透净的池塘上,一架水车正缓缓转动;村口古老的榕树根深叶茂,树下是乘凉聊天的老人,一派岁月静好的景象;石板路穿村而过,间或有横巷交织,共同构成网状脉络;大大小小的屋舍星罗棋布,村内阡陌纵横,屋舍俨然……缓步迈进开平市塘口镇三门里村,一幅安静祥和的美丽乡村画卷,便徐徐在眼前铺陈开来。
提起三门里村的由来,村里的老人都能说上一段故事。
明代,一位关姓老伯带家眷南迁,来到了开平,看到此地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立村开族的好地方,就与家人一起建造房屋,开垦土地,发展生产,安安稳稳地定居下来。由于老人特别喜欢芦花,就在河岸上的芦丛旁边筑了一个书斋,取了一个雅号,叫“芦庵”,大家就叫他“芦庵公”。
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芦庵公的后人开枝散叶,人丁兴旺。另外一些从北方南迁的人也陆续来到这里聚居,三门里村就这样形成了。历经数百年岁月的洗礼,如今的三门里村依旧保留着当年的韵味。
穿行在青石板的巷子里,两边的墙壁伸手可及。村里格局统一,房屋层层叠叠,前后错落有致。村子的道路是用石板铺成的,经过雨水的冲刷,石板路上留下古老的印记。跟随着这些石板路,你完全可以走到任意一户人家,每一家都有着不同的故事。
闲着无事的老人们或是在街边看些发黄的书,或是聚集在村前大树下喝茶聊天,平静地生活着。池塘、大树、古屋,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构成了中国传统村落的典型意象。
迎龙楼
开平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碉楼
沿着小路往前,突然眼前豁然开朗,里面另有乾坤。在村中央,可以看到一座与众不同的三层碉楼建筑,这就是开平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碉楼——迎龙楼。
迎龙楼由三门里村村民关圣徒夫妇于明朝嘉靖年间兴建,并取名“迓龙楼”,寄托了建设者期望这座碉楼能给村民带来平安、好运和幸福的美好心愿。后因“迓”字少用,遂改为“迎龙楼”。这座碉楼坐西北朝东南,占地152平方米,楼高三层,不仅具有防洪作用,而且在碉楼四周修建了射击孔,具有极强的防卫功能。
从外表看,就可以看出迎龙楼与其他碉楼的明显不同。整栋建筑为砖木结构,楼高三层。第一、二层用明朝土法烧制的大型红泥砖砌筑,早期建造的部分是开平碉楼砖楼中极其珍贵的历史遗存,从而奠定了它在开平碉楼中的重要地位。第三层为民国时期用青砖加建,其正面的外墙上嵌有“迎龙楼”的楼匾。迎龙楼造型简洁古朴,特别是楼顶的建筑形体没有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非常传统,是开平碉楼原始的模式,代表了开平碉楼的早期形态。
为什么开平最早的碉楼会出现在三门里村呢?这与三门里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原来,三门里村地处潭江下游冲积平原,据说立村之初是一片芦苇丛生、水鸟群集的低洼之地,洪涝以及时常出现的土匪威胁着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村始祖关芦庵的第四个儿子曾在村旁建了一座砖木结构、高三层的碉楼——瑞云楼,供村民避难。随着关氏家族人口的增长,原有的碉楼已经不能满足村民防匪防洪的需要,于是又在村里的制高点修建起了第二座碉楼——迎龙楼,距今至少有440年了。早先的瑞云楼因年久失修,于1962年拆除。迎龙楼被保存下来,成为关氏家族现存最古老的文物,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在关氏家族的历史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
一座碉楼便有一个故事,也是一段历史。根据史料记载,1884年和1908年曾有过两次大水灾,洪水淹过屋顶,但因有瑞云楼和迎龙楼的庇护,村里群众皆平安无事。听老一辈人说,迎龙楼保护了他们几代人,躲过了几次的水灾和匪患,人们称它为“救命楼”。
虽历经悠久岁月,但迎龙楼依旧保存完整,承载着三门里人古朴、坚实的过往。如今迎龙楼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作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四个申报点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文旅融合
每年迎来大批游客
传统村落里错落分布的老屋,构成三门里村独特的乡村历史风貌。然而,随着时间流逝,这些老屋日渐破败,整体状况堪忧。对此,开平市政府投入资金,对三门里村全部房屋风貌进行整治,统一贴青砖外墙,统一外立面风格。经过改造,三门里村民居岭南特色显著,富有侨乡建筑韵味。
“老屋修复后,一些乡村特有的场景和生活方式也在回归。”三里门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三门里村不断提升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清理垃圾、杂草,平整道路,种植花卉树木……小村落里,一点一滴发生着变化。
近年来,当地围绕古村、碉楼、古屋等精准发力,全力打造“美丽廊道”示范片区,建设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提升人居环境,争创“广东特色产业名村”,带动产业发展,让传统村落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重新焕发生机。
如今,迎龙楼是该村发展文旅产业所依托的重要资源,和村内岭南特色鲜明的古屋以及大片的特色稻田,共同构建了三门里村优美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三门里村先后被评为开平市标兵文明村、江门市标兵文明村,并被省文联、省民协列入第三批“广东省古村落”名单。
三门里村积极推动特色农业和旅游发展相结合,依托迎龙楼这一重要资源,结合本村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农产品,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培育了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新产业。经过不断努力,三门里村在开平碉楼的旅游大品牌下塑造出自己的特色,每年迎来大批游客,顺势带动本地特产外销。
未来,三门里村将围绕自身定位和资源优势,进一步促进村容村貌绿化美化,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打造品牌鲜明、产业强劲、文化先进的广东特色产业名村,一幅世遗村落文旅复兴示范区、赤坎文旅副中心的美好蓝图即将变为现实。
学者声音
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伍锋:
通过差异化发展让村落“活”起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古村落蕴含的独特价值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激活古村落的内在价值,三门里村需要借力乡村振兴的东风,在盘活村落的过程中,努力找到村落的独特定位,通过差异化发展,让村落“活”起来。
对此,三门里村要利用好自身拥有的开平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碉楼——迎龙楼这一资源,将自身的产业特色主动融入到开平“美丽廊道”建设中,将自身的农文旅特色产品主动组合到“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中,为赤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大平台贡献力量,进一步擦亮“广东特色产业名村”“广东省古村落”这些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