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惠州水东白鹤峰顶购地数亩,自己设计和筹建新居。后人将其故居改为祠堂以作纪念。
据《南方日报·惠州观察》报道,如今苏东坡祠正在重修,并将与周边历史文化街区等相衔接,使之成为惠州文化地标。该项目将依据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重塑苏东坡故居、翟夫子舍、林婆卖酒处、硃池墨沼等建筑历史风貌,并将建设成为集苏东坡生平事迹和文物陈列、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苏学研究和文化创意园区为一体的综合性纪念馆。
重修古建筑,了却惠州“心事”
古建筑是“空间说书者”,承载着不可复制的历史价值。苏东坡祠这样的古建筑远比一般的新建筑有着更多的文化内涵。如在重修中精心保护,让其成为建筑文化遗产代代相传,自然能唤起大众对文化家园的亲切认同。
苏东坡祠不仅是苏东坡先生留下的文物,也是惠州文化的一张名片,有关部门重修历史建筑,将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升级保护,不仅了却了人们一桩心事,也有助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提高文化自信。
徐振宇
做好苏东坡的乡土教育
惠州依托重修苏东坡祠,打造开展苏学研究和文化创意园为一体的综合性纪念馆,不仅是对苏东城留下的品格、精神等财富的尊重,更是没有围墙的课堂。有关部门应普查、发掘、整理历史名人档案,更多挖掘、保护难能可贵的人文资源。
没有珍贵的文物和文献支撑,纪念馆就失去了灵魂。专业的史料收集、展览和维护等工作,须由专业人士来完成。另一方面,应发掘历史名人、历史建筑等亮点,最好依托乡土教材的编撰、乡土教育的开展,从校园逐步向社会扩散,还原名人鲜活的形象,让苏东坡真正可亲、可敬、可学。
历史名人既然是资源,要通过传统剧目、文学作品、艺术节等加以传播,还应与旅游产业、影视业等融合,用活、用好历史名人资源。同时,也不能简单地以经济效益来考量,而要视为对后代进行思想、文化、道德、修养的洗礼,融入城市气质、文明精神,成为惠州可贵的记忆和亮色。袁斗成
多城联合推广东坡文化
惠州可以利用苏东坡祠与周边历史文化街区衔接的优势,做强做大东坡寓惠文化特色游项目,通过讲好苏东坡故事、诵好苏东坡诗歌,营造浓厚的东坡寓惠文化特色游气氛。比如,开展吟诵苏东坡诗歌大赛活动,对吟诵东坡诗歌最多的游客实施终身免费游览苏东坡景点的奖励;开展苏东坡文化联合旅游活动,与具有苏东坡文化重要景点的黄州、儋州、常州等地共同联合,开发东坡文化联合旅游活动;还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苏东坡景区的各个景点,设立二维码,扫描可了解苏东坡在惠州居住时的主要诗文和活动。 曹建明
传承东坡爱民情怀
文化地标的兴建与出现,对于提升城市的品位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惠州重修苏东坡祠,能够增强广大市民的自豪感、归属感。
具体到苏东坡,笔者认为应该更关注他的爱民情怀。被贬惠州,他有职无权,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苏东坡依然为惠州人民做了大量的义举善事。从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生产工具的引进,到积极施医散药、救死扶伤,都取得良好收效。后人将东坡和沈括二人历年收集的药方,合编为《苏沈良方》,成为我国重要的医书。这种不以个人得失计较,而以百姓苦乐为重的情怀,千年之后依旧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范德洲
打造东坡文化旅游带
苏东坡虽寓惠只有两年八个月,却为惠州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惠州文化和旅游部门应联手,进一步丰富文化景点内容,优化旅游路线设计。如可选择西湖和白鹤峰苏东坡祠遗址作为两个核心节点,将朝云墓、苏堤、嘉佑寺、合江楼、东西新桥等遗址串联起来,打造东坡文化旅游带,并开通旅游巴士线,让游客尽情领略东坡文化的千年底蕴。
东坡文化目前在惠州还较多地停留在遗迹遗址等实物层面,缺乏脍炙人口的文艺精品。不管是苏东坡为惠州民众带来的百般恩泽还是苏东坡在惠州期间的人生态度,都值得深入挖掘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因此,这就需要惠州有意识地打造艺术表演、广播影视作品、文艺作品等,努力向全国推介惠州的东坡文化。此外,苏东坡曾在惠州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绝美诗句,惠州的东坡文化与荔枝产业也可尝试进行深度融合,让其成为惠州荔枝产销全国的代言人。 程传波
打造“东坡”牌研学旅行
所谓研学旅行,就是由学校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研学旅行概念最早于2013年由国务院提出。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随后各地积极探索开展并不断升温。比如,今年夏天,全国各地的学生“跟着课本游绍兴”,到绍兴研学、休闲和度假,其中鲁迅故里景区已接待研学游316场,兰亭景区到目前为止已接待2万余名学生研学游。可以说,研学旅行是当前最具潜力的旅游产品之一。
苏东坡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集大成者,留下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惠州作为国内唯一可以明确考证的苏东坡亲自筹建的故居场所,重建苏东坡祠将为惠州开展研学旅行提供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 张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