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53年成立的“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南方日报记者 万稳龙 摄 |
从广州地铁农讲所站出来,走到中山四路42号,可以看到一组红墙黄瓦、古朴庄重的建筑群。在建筑群门楼正中,悬挂着刻有“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的横匾,这些字是周恩来同志亲笔题写。
这座曾在清代用于培养秀才的番禺学宫,在上世纪20年代成为中国农民运动的摇篮:1926年5月,第六届农讲所在此举办,由毛泽东同志任所长。这些农讲所学员后来成长为农民运动骨干,为革命斗争储备了强大的力量。
南方日报记者 王聪
本栏统筹 戎明昌 辛均庆
为国民革命蓄力
——第六届学员来自全国近20个省
1924年,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39次会议通过农民运动第一步实施方案,接受中国共产党人彭湃等人的倡议,在广州设立农讲所。农讲所前五届选址在广州越秀南路“惠州会馆”或东皋大道1号,由于第六届学员人数较多,移至中山四路番禺学宫举办。农讲所的历任负责人彭湃、罗绮园、阮啸仙、谭植棠、毛泽东等人均为共产党人。
1926年5月3日,第六届农讲所开学,当届共招生327人。与前五届不同的是,第六届学员来自全国的近20个省,并且此前以广东学员居多,而第六届只有两名广东学员。第六届农讲所为何扩大招生?“当时国民政府正准备北伐,需要为战争储备力量。”农讲所纪念馆馆长颜晖说。
“广州农讲所是中国第一所培训农民运动干部的新型革命学校,特点是将系统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颜晖说,第六届农讲所理论课程共授课13周,军事训练时间达到10周,并且到农村参加农民运动实习也是必修课之一。
农讲所的办学时间从第一届的1个月增加至第六届的4个多月,课程也从10多门增至后来的25门。根据第六届农讲所课表,25门课程把以农民问题为中心的革命理论作为主课,涵盖农民运动的理论及方法、中国国民革命的基础知识、宣传训练等内容。
农讲所实行军事化管理,把全体学员编为一个总队,然后分2个中队、6个区队。“每天清晨,军号一响,学员们迅速起床。经常到附近的黄花岗、白云山进行演习,学习射击、刺杀和各种战术,还到兵工总厂进行实弹射击。”第六届学员郭绍仪在回忆录中写道,“进入课堂、食堂,都要整队;学员都是轮流站岗放哨;有时会进行夜间紧急集合;外出也必须请假。”
包括第六届在内的农讲所学员,后来作为农民运动特派员或者回到原籍,发动、领导农民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
教学吸引力强
——普通农民也赶来旁听
走进农讲所纪念馆,站在曾作为课堂的大成殿内,可以想象当年300多名学员一起上课的热闹场景。“除了被录取的学员之外,一些从各地赶来的普通农民也在课堂旁听。”农讲所纪念馆讲解员李奕霖说。
第六届农讲所的教员队伍十分强大,除毛泽东同志外,还有萧楚女、彭湃、周恩来、阮啸仙、恽代英、赵自选等。毛泽东同志在主持所务工作的同时,还负责向学员们讲授《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三门课程,其中《中国农民问题》共23个学时,是所有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毛泽东同志的授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据学员们回忆,在讲授《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时,他为了把各个阶层的关系讲清楚,还专门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宝塔,然后从塔基到塔顶把工人、农民、地主阶级、土豪劣绅、军阀以及帝国主义等,自下而上逐个罗列出来,然后鼓励大家:只要大家齐心团结,结成联合战线,广大工农劳苦大众起来斗争,压在身上的几座大山就一定可以推翻。
“为培养革命干部,农讲所的教员同志们花费了很大的心血。”来自内蒙古的学员高布泽博曾回忆说,毛泽东同志不管工作多忙,也从不缺课、迟到、早退;专任教员萧楚女同志虽然身患重病,但还是坚持照常上课。
农讲所对学员的生活关怀也是无微不至。李奕霖说,第六届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而且还有一些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为照顾不同的饮食习惯,因此,毛泽东同志特意安排了面食和米饭两种主食。
广州农讲所是中国农民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在它的影响下,各地区纷纷效仿举办农讲所。据不完全统计,1925—1928年,广东、福建、江西以及两湖地区等,先后举办了40多个农讲所或农训班。这些农讲所和农训班,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农民运动骨干,有力推动了全国农民运动不断蓬勃发展。
■讲述
农讲所纪念馆陈列部主任王国政:
在墙缝中发现珍贵的农讲所证章
在探访广州农讲所旧址时,农讲所纪念馆陈列部主任王国政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王国政之前曾担任该馆的保管部主任多年,对纪念馆内的陈列以及背后的故事十分了解。
南方日报:第六届农讲所有着怎样的组织架构和运营机制?
王国政:第六届农讲所组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教务部负责教学;庶务部负责行政和后勤;军事训练部负责军事训练,在纪念馆内的大成门有间“值星室”,值星官由军事教官轮流担任,负责执行军事化的生活制度。
第六届农讲所共有25门课程,理论课程实际授课13周,共252个小时。在课余时间,由毛泽东同志和专任教员指导,学员阅读学习一些理论书籍。另外,还根据学员来自省份的实际问题,组织了13个农民问题研究会,每周开一到两次会议,就“租率”“主佃的关系”“抗粮情形”等问题展开研讨。
在军事训练方面,农讲所组织学员在1926年5—7月间,开展正规的军事训练,一共训练10周,共上操128个小时。
南方日报:农讲所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他们后来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王国政:第六届农讲所最终有318人正式毕业。根据计划,所有的学员都统一回到原籍,组织、发动当地农民运动,从事革命工作。毛泽东同志还为每位农民运动特派员起了化名,以保护他们的安全。
农讲所学员后来成为农民运动、武装起义的骨干力量。例如,南昌起义爆发时,原农讲所教员周恩来、恽代英、李立三、谭平山、彭湃组成前敌委员会,还有不少原农讲所学员参加。后来,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武装起义,都有农讲所师生的身影。
南方日报:农讲所现存的馆藏,哪个最为珍贵?
王国政:最为珍贵的其实有三样东西。
一个是毛泽东同志主编的《农民问题丛刊》,内容包括有关政策、策略、论著、教材和师生调查研究成果等,当时计划出版52册,如今只保留下20多册。
一个是中国国民党农民运动讲习所证章。当时农讲所给每个学员都颁发了一枚证章,但目前全国只保留下来两枚,我们和广西博物馆各有一枚,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农讲所这枚证章的主人是第六届学员解学海,在上世纪60年代,他的后人在翻新房子时,在墙缝中发现了这枚证章。
还有一个就是周恩来同志亲笔题写的“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十六个大字,1953年,农讲所纪念馆成立,并于1961年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全年,农讲所纪念馆的参观人次达54万。
■手记
当代青年要勇担时代使命
在农讲所纪念馆内,当年的所长办公室、教务部、庶务部、军事训练部、课堂、学生宿舍等均按原貌还原,《农讲所旧址复原陈列》展览综合运用实物、图片、文字、动漫视频等方式,形象生动地向人们展示着农讲所的光辉历程。
穿过纪念馆门楼,在一块空地上,立着一个单杠架子,仿佛在述说着当年风华正茂的农讲所学员开展军事训练的历史故事。正是因为在农讲所中学习到丰富的军事理论,并且强健了体魄,毕业后的学员才很快成为农民运动、革命斗争的骨干力量。
在展览的一些学员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青年学员们学习生活的场景:夏日,在大成殿前的庭院里,茸茸的绿草满铺,在几棵很高大的木棉树的树荫下,学员们散坐在地上阅读;在大成殿内的桌子上,摆放着一套粗瓷茶壶茶碗,毛泽东同志站在台阶上讲课。底下的青年学员认真听着,不时做着笔记……
时光流转,农讲所的历史点滴无不在劝勉当代青年,要追寻农讲所革命先辈足迹,继承革命精神,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敢于承担时代使命,勇做时代弄潮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