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侨乡侨社 > 今日侨乡

新会区会城街道茶坑村:启超故里 陈皮飘香

时间:2022-03-20 来源:江门日报 【字体:


茶坑村是一条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图为茶坑村牌坊。

茶坑村是一条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图为茶坑村牌坊。

村中各处建筑,经历岁月的洗礼,沉淀为茶坑古村落的历史印记。

村中各处建筑,经历岁月的洗礼,沉淀为茶坑古村落的历史印记。

梁启超纪念馆前的梁启超雕像。

梁启超纪念馆前的梁启超雕像。

  “启超故里、陈皮之乡”是新会广为人知的宣传标语,用在茶坑村更是贴切。这条位于银洲湖畔、凌云塔下的古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依山傍水、钟灵毓秀。这里,走出了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他为茶坑村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使得人文与风景相结合的这条岭南村庄更加绚彩夺目。

  茶坑村是新会区特色农产品新会柑种植区域,缕缕陈皮香带动着茶坑村产业的兴旺。环境美、人文美、产业美的茶坑村成为乡村振兴的范本,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江门市传统村落”。

  文/林立竣 图/林立竣 易航

  推动升级改造

  600多年历史古村华丽变身

  走进新会区会城街道茶坑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道路、粉刷一新的房屋,道路两旁的绿化与美观的墙绘相映成趣,为村庄增添了新的活力。

  茶坑村是一条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建于明朝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村里主要为梁姓和袁姓。从村头到村尾挖一条水沟,沟两边栽着茶树,村名由此而来。茶坑村面向南海,北靠凤山,田野、鱼塘环绕四周。进入到村子内,石板铺就的巷道、古色古香的青砖房、从屋子里长出来的大榕树,无不渗透着历史的厚重感。

  茶坑旧乡府是村内精致的建筑之一,这幢园林式建筑,前座为中式牌楼,后座多处则体现了类似苏联建筑的设计风格。

  村民告诉记者,这种别致的风格出自梁启超长子、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梁思成之手。这里原址是北帝庙,因年久失修在台风中倒塌,于是,1960年回乡的梁思成为村子留下了“设计草图”。

  村内建于清朝的宏文社学是一座典型的清式文昌阁,歇山顶,筒板瓦屋面,青砖墙身。首层正门石匾额阴刻“宏文社学”四个篆字,二层外墙石匾镌刻“奎阁”二字。奎阁上书法皆为梁启超手迹,梁启超少年时代曾在此读书,接受爷爷的教导。

  散落在村中的各处建筑,经历岁月的洗礼,沉淀为茶坑古村落历史印记。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见证着茶坑村的今昔,茶坑村民世世代代在此生活、劳作、学习。

  “作为传统古村落,我们对茶坑村一定范围内的民房建设或修缮都统一进行农房管控风貌,例如严格要求房子外墙都保持原先样式。”茶坑村党委书记助理梁健安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政府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开展茶坑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升级改造党建公园、人才公园、中心公园、村内道路、旅游厕所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统一村内旅游标识和垃圾分类系统,将茶坑村打造成新会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经过升级改造,茶坑村实现华丽变身,让这里的居民生活得更有幸福感。”

  擦亮城市名片

  打造文化生态旅游区

  茶坑村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也正因为走出了梁启超这样的历史名人,茶坑村更是名声大噪,吸引着众多旅客慕名前来。

  梁启超故居建于清光绪年间,坐落在农舍之间,是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砖土瓦平房,由故居、怡堂书室、回廊等建筑组成,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怡堂书室由梁启超曾祖父所建,是梁启超少年时代读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梁启超,聪明才智崭露头角。故居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悉心保护,近20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多次划拨专项经费,由文物部门遵照“不改变原状”原则进行修缮,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启超纪念馆于2001年落成,建筑形式中西合璧,总体布局体现古典传统的原则及现代手法的运用,既有晚清岭南侨乡建筑韵味,又隐现天津饮冰室建筑风格。它与原有故居、怡堂书室以及新建的广场连成一片。

  参观其中,可以通过影像、图画、文字等形式了解启超先生的一生,品读启超精神的真谛。梁启超是我国近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对中国近代发展进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其家族“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在考古、建筑、导弹、航天等领域成就卓绝,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茶坑村的文化古韵和历史感让我惊喜,这里是梁启超先生的故居,更为这个为数不多的保留着古典气息的村落镀上了一层启蒙思想浪潮的荣耀感。”澳门城市大学博士承冬书参观完后感慨。

  “明年是梁启超诞辰150周年,有关部门委托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梁启超故居及周边区域整合提升和保护利用规划,甚至春节期间,他们都过来进行测绘等工作。”梁健安说。

  据了解,为进一步弘扬启超精神,擦亮启超故里城市名片,当地政府将在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文化和生态资源,在保持茶坑村肌理风貌的基础上修缮民居、活化闲置地,美化山边、水边区域,打造文化生态旅游区。

  紧抓政策红利

  大力做好“一块皮”文章

  从梁启超故居出来,在茶坑印象店内,记者见到市人大代表、新会区人才顾问崔珀诚正和工作人员推敲当晚直播如何推介好新会陈皮的台词。

  5年前,来自珠海的崔珀诚来到茶坑村,被它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淳朴民风所吸引,经过一番精心规划设计,把村中原本闲置的青砖大屋重新盘活,发展成一间集陈皮展销、茶饮、农产品为一体的直播间以及交流分享会等多功能的服务店。

  “这是粤港澳高层次青年人才来参观调研时的照片,这是新会大学生返乡在这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的照片……”崔珀诚向记者介绍,目前将主要做好“人才驿站”“青年之家”“‘三农’直播”三个部分,以“一站一平台”为定位,打造人才交流和投身乡村振兴的综合服务阵地。

  像崔珀诚一样,被茶坑村吸引来此创业的青年还有很多。茶坑村不仅历史源远流长,更是新会陈皮的核心产区。在这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能看到凌云塔的地方出产高品质的陈皮,而凌云塔下的茶坑村,历来被公认为最适宜新会柑种植的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给茶坑村的新会陈皮镀上了浓厚的历史色彩。目前,茶坑村有新会柑种植面积150多公顷,年产新鲜柑果逾9000吨,产值约1.5亿元。

  近年来,茶坑村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红利,大力做好“一块皮”的文章,将陈皮产业提升为“一村一品”战略来打造,依托新会陈皮村等产业龙头企业,目前已形成柑苗选育、柑果种植、陈皮加工、检测、包装、储存、展览、销售等一条完整产业链,覆盖一、二、三产业,带动村内及周边村民创业就业。

  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在茶坑村,新会陈皮产品经营商铺成行成市,而茶坑柑是大家的骄傲。随着茶坑村的陈皮产业蒸蒸日上,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他们有的在村里开起民宿,有的办起农家乐,还有的依托互联网做起了视频直播,宣传家乡的陈皮文化。如今,在这个常住6500人的村子里,靠着种植茶枝柑和制作陈皮,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1万元。

  每到新会柑收获的季节,茶坑村随处可见正在晾晒的柑皮,陈皮茶更是家家必备的饮品。对茶坑村的居民来说,陈皮早已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成为茶坑村最具代表性的一张文化名片。茶坑村,这条历史悠久的岭南乡村,延续着数百年的陈皮香,愈发浓郁芬芳。

  延伸阅读

  凌云塔

  凌云塔俗称熊(音ni,能字下面加三点)子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为新会重点保护文物,距离梁启超故居仅两公里。塔体为文笔式构筑,呈八角棱形,塔高七层共约46米。因为层层门洞处于不同方位,所以逐层透门望景,景景不同,犹如进入万花筒中,尽览塔外四面八方的风光。

  明清时期,新会的读书人把凌云塔称作“文笔”,认为此地人杰地灵,定出文人。也有人把此塔称为“航标”。因凤山北望新会城,南临银洲湖,远眺崖门海,四面平畴广阔,江河交错,巍然屹立于凤山之巅的凌云塔,能给一个航行的目标。

  登塔极目张望,夕阳西下,遥见银洲湖上渔舟归晚,碧波万顷,浩淼苍茫。新会旧八景中的“熊塔归帆”和新八景中的“银洲塔影”,便是指此。

   学者声音

  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 博士后研究员陈平:

  设计可供凝视的休闲旅游符号

  并转化为丰富的旅游产品

  茶坑村既承载着侨乡本土历史文化,也是大湾区开发繁华热闹下的一片净土,要保育其“本真性”,设计出独特的可供凝视的休闲旅游符号,并将其转化为丰富的旅游产品。

  首先,要以保护为基础进行古村落旅游开发。对茶坑村历史原貌进行一定恢复。茶坑村有较为完整的原住民生活状态,不要轻易改变其生活生产方式。这是岭南文化和侨乡文化的最原始特征和吸引力之所在,这样才能够将茶坑村悠闲、舒畅的环境以及田野耕作的怡然体验发挥到极致,成为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其次,推动历史人文与自然资源共同开发,用好梁启超故居、新会陈皮“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等品牌和资源,打造特色鲜明、品位高、组合好的旅游产品。一方面,围绕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历史、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不同类型、贴近青少年喜好的研习活动,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注重深度体验,突出特色,通过实地考察、现场互动、开展座谈等形式,组织新会陈皮制作工艺体验之旅、先贤家风家训体悟之旅等活动。

  同时,可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与联动。可与湾区城市尤其是港澳合作开展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史等主题的专题讲座、研讨会、座谈会,利用港澳平台持续扩大茶坑村历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强化与港澳及海外新会同乡会的联系与合作,通过侨乡海外资源推广茶坑村的陈皮产品及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