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
苏东坡寓惠期间,写下千古名句,赞美梅花冰清玉洁、凌寒傲雪的品格。梅花是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香自苦寒的精神品质。
在惠州西湖边,有一条名为“金带街”的老街,街内有一幢雅号为“梅花馆”的两层建筑。这幢青砖灰瓦的房子,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以下简称“东团”)活动的地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见证。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险。1938年10月12日凌晨,日军在大亚湾登陆,东江下游地区和广州等地先后沦陷。在此生死危急之际,华人华侨的爱国热情不断高涨,爱国青年纷纷要求回国回乡参加抗日救国斗争。因地理位置重要,惠州成为各种抗日支援团体的活动地之一。
在中共党组织和党员骨干的推动下,南洋各地组建了数十个华侨回乡服务团。1938年12月中旬,在中共东南特委主持下,召开了有南洋惠州同侨救乡会、香港惠阳青年会、余闲乐社和海陆丰同乡会代表参加的会议,正是在这次会上,决定成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
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向群众作抗日救亡宣传
1939年1月,东团在惠阳县淡水正式成立,中共党员叶锋(后来担任东江纵队江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刘宣分别担任正、副团长。东团是众多华侨回乡服务团中规模和影响较大的一个,它与其他抗日救亡团体一起,在东江地区广泛开展了抗日宣传、组织抗日民众自卫武装、建立民众抗日团体、安排海外爱国青年回国参军参战等一系列活动,对条件极为艰苦的华南敌后抗战起到了重要资助作用,有力推动和配合了东江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鼓舞了东江人民保家卫国的信心。
梅花馆始建于1932年,是近代方志学家、知名爱国民主人士张友仁的祖居。1939年春天,东团总团部由惠阳淡水迁至惠州,张友仁便将梅花馆提供给东团作为办公用地。因此,梅花馆是民族危亡的时期惠州爱国民主人士与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团结一致的见证与缩影。
1939年5月,东江华侨回乡服务队“文森队”抵达香港时留影。
近年,惠州持续加大红色资源和革命遗址的保护力度,做好红色资源基础资料的梳理和发掘利用工作。金带街作为历史街区,惠州对其进行专门的设计与改造,努力令其重新“活”起来,让党的光荣历史故事在这里回响。惠州市委统战部梳理了全市40个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点资料,制作成为电子档案在惠州市统战文化实践教育基地中展示,并编印了《惠州市统战历史文化资源情况简介》,为统一战线各领域工作对象讲好党史故事、讲好统战故事。
如今梅花馆内虽然已没有了梅花,关于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成员和爱国民主人士张友仁气节如梅的故事仍在此传颂,侨作为主要统战力量的担当永远激励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