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动交流 > 侨务访谈

林琳:加强华侨文化、侨乡文化研究保护,为建设文化强省做贡献

时间:2011-08-03 来源:广东侨网 【字体:

 

广东省侨办副主任 林琳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本期的侨务访谈,我们请来了广东省侨办副主任林琳先生,就“广东华侨文化与侨乡文化”的话题与网友进行交流,并回答网友提出的问题。

 

  [林琳]: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非常高兴有机会通过广东侨网,与网友们进行交流。

 

  [主持人]:华侨文化与侨乡文化研讨会日前结束,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会议情况吗?


  [林琳]:好的。去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提出了巩固华人华侨研究、建立华侨文化等文化生态保护区、继续开展南粤文化海外行、深入推进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使广东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和华人华侨文化交流中心等任务和目标。7月29日在江门举办“华侨文化与侨乡文化研讨会”,目的就是贯彻落实《纲要》的精神,交流近年来华侨文化、侨乡文化研究的新成果,探讨“建立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我国重要的华人华侨文化交流中心”等新课题,推动新时期我省华侨文化、侨乡文化研究和文化强省建设。


  研讨会由省侨办、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主办,江门市外事侨务局、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承办,得到了省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侨务工作者的热烈响应和支持,先后收到论文40多篇,有100多位专家学者和侨务工作者出席会议参加研讨。研讨会围绕“什么是华侨文化、侨乡文化、华侨精神”、“广东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华侨华人与岭南文化‘走出去’”、“把广东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华人华侨文化交流中心”等课题进行研讨,大家积极参与、热烈交流,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


  [主持人]:您对这次研讨会有何评价?


  [林琳]:概括起来,这次研讨会有“三大特点”、“三大收获”。


  “三大特点”:一是各方重视。省侨办把举办“华侨文化与侨乡文化研讨会”列入今年的重点工作安排,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把办好研讨会作为今年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江门市委、市政府对研讨会十分重视,江门市外事侨务局、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全力以赴协助落实各项会务工作。研讨会还得到各有关高校、研究机构华侨华人研究专家学者和侨务工作者的重视,踊跃提交论文,积极报名参会。正是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才能使研讨会成功举办。二是主题鲜明。这次研讨会的主题和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推进我省华侨文化、侨乡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为此,研讨的课题与《纲要》精神和广东侨情侨乡实际都扣得很紧,针对性、实用性都比较强。三是交流热烈。华侨华人研究专家学者和侨务工作者在研讨会上积极展开讨论、交流观点、碰撞思想,气氛热烈,在不少方面达成了共识。


  这次研讨会有三大收获:一是深入研究探讨了华侨文化、侨乡文化,对其在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达成了进一步共识。二是对华侨文化、侨乡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建议,达成了共识。三是增进了专家学者对侨务工作的了解和关注,为今后侨研合作、共同推进新时期侨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主持人]:这次研讨会的名称叫“华侨文化与侨乡文化研讨会”,那么什么是华侨文化、侨乡文化?


  [林琳]:学界对华侨文化、侨乡文化的有很多定义,目前暂无定论。我自己理解,一般而言,华侨文化是通过华侨这个媒介使中华文化或侨乡本土文化与国外先进文化相互交融而产生的具有独特品质的新文化,其表现于海外为华侨文化,表现于侨乡地区则为侨乡文化。在海外,华侨文化更多的体现是中华文化,如唐人街牌楼、中国功夫、中国舞蹈、中国服饰、中国餐饮、中医药等,当然也有一些中西合璧的东西。而在侨乡,华侨文化更多的体现在与固有的中华文化(或侨乡本土文化)差异性的那个部分,其具体表现,在物质方面是以中西合璧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碉楼等建筑物;在非物质的思想观念等方面,则完全异于中华文化(或侨乡本土文化),是西方先进文化的引进。由于是由华侨引进,又在侨乡表现出来,这些中西合璧的东西可称之为侨乡文化。


  历史上,华侨文化对岭南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现在情况有了一些变化,有的专家如暨南大学副教授张应龙博士研究指出,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看,华侨文化对侨乡的影响已没有以前的明显,代之以港台文化对侨乡影响最大。
  [主持人]:什么是华侨精神?华侨精神对广东人精神有何影响?


  [林琳]:华侨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了华侨精神。对华侨精神现在学者们也有多种概括。我认为,华侨精神最主要内容是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开放兼容、念祖爱乡,其中敢为人先是华侨精神的特质,念祖爱乡是华侨精神的灵魂。近代以来,华侨文化对岭南文化、华侨精神对广东人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岭南文化中许多先进的东西是由华侨影响带动而形成的,现在一些看似新的提法、做法,事实上华侨早在百年前的侨乡开始做了。今天我们加强华侨文化和侨乡文化研究,就是要挖掘、弘扬华侨精神,比如在潮汕和五邑地区过去有大量侨批,在侨批的背后,是诚信精神,当时的侨批体系就是靠诚信来支撑的。在诚信缺失的今天社会,弘扬侨批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持人]:在这次研讨会上,建设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是热门的话题,您和五邑大学的张国雄教授专门就此做了大会发言。请谈谈什么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


  [林琳]:所谓“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的特定区域。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而提出来的。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提出“对文化遗产丰富且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区域,要有计划地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 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确定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至2010年底,文化部共批准设立了闽南文化(福建)、徽州文化(安徽)、热贡文化(青海)、羌族文化(四川)、客家文化(梅州、等10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十二五”期间,国家拟设立2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至于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我认为是指:为对华侨文化生态实施有效保护,而实行相关保护政策的具有浓厚华侨文化特色的行政区域。这里有几个基本要素:一是目的或出发点,是对华侨文化生态实施有效保护。二是一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可大可小,可以是一个或两三个地级市的区域,也可以是一个县、镇、甚至村(居)的区域,这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层级而设定。三是该区域华侨文化特点明显、底蕴深厚,而不只是一般的有华侨的地方。四是在该区域将实行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措施。


  [主持人]:建设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怎么提出来的?


  [林琳]:广东是全国主要侨乡,华侨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影响巨大。丰富的华侨文化既鲜明的体现在商业、建筑、侨批(汇)、教育、慈善、传媒、饮食等物质方面,也体现在思想、观念、语言等非物质方面。我省建设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不仅必要而且迫切。2010年,在省侨办的积极建议下,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明确把华侨文化生态列入保护的范围,这是在全国率先提出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问题。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华侨文化生态保护问题十分重视,黄华华省长在2011年3月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采访时就说:“继续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华侨文化资源,加大华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打造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展示区。”汪洋书记2010年3月31日下午专程到开平就碉楼与村落保护进行调研,听取关于碉楼与村落保护的意见建议,指出:“开平碉楼是广东华侨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国和世界重要文化遗产。广东有责任采取积极有力措施,全面加强碉楼与村落的保护、开发。碉楼是一种特殊的文物,要从大处着眼,整体规划,解放思想,理清思路,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对我省建设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有力推动。


  [主持人]:建设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有何意义?


  [林琳]:我觉得,建设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加强华侨文化生态的保护;二是有利于弘扬华侨精神,重构广东人精神;三是有利于加强海外联谊,拓展侨务工作;四是有利于促进侨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幸福广东。


  [主持人]:您对当前广东华侨文化生态保护的现状怎么看?


  [林琳]:首先,我觉得华侨文化生态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一是政府层面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如省委省政府就提出建立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命题。一些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如去年开平市出台有关文化建设的文件,提出“打造国家级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目标,为此该市将投资2800万元。二是一些地方对华侨文化景点进行普查。如广州市侨办2003、2004年组织人力与有关部门摸查华侨人文史迹“家底”,初步整理出150多个华侨人文史迹。开平对全市中西合璧的华侨建筑——碉楼进行了三次普查,建立起1833座碉楼与数千座村落的档案资料和数据库。三是确定了一批华侨文化史迹作为保护对象。在全省各地,都有一批由省、地市、县政府或有关部门确定公布的华侨文化保护单位。四是一些地方对华侨文化史迹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如开平的自力村、立园,澄海的陈慈黉故居等,已成为知名的旅游景点;江门市、台山市等也对城区历史较长的侨建骑楼群进行了修缮保护和开发利用。广州市荔湾区(原芳村区)近年对华侨建筑群聚龙村进行了整体修缮,并改造周边环境。目前,惠州市惠阳区、梅州市梅县正开展对重点侨乡镇华侨文化进行保护开发的规划论证工作。五是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的华侨文化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对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六是社会人士、非政府组织开始关注、参与华侨文化生态保护。


  同时,我也看到,我省在华侨文化生态保护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在许多地方,华侨文化生态保护问题没有引起当地重视,没有摆上党政议事日程;二是全省没有对华侨文化史迹开展全面的摸底调查,绝大多数侨乡地区对华侨文化史迹底子不清,情况不明;三是华侨文化史迹自然损毁、人为破坏的趋多;四是缺乏资金的支持;五是对华侨文化和华侨文化生态保护问题研究、宣传不够。


  [主持人]:您认为我省应该怎样建设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


  [林琳]:在研讨会上,张国雄、黄卓才教授等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谈到了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问题,都很有建设性、很具操作性。我觉得我省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应分级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可考虑设立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市级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


  鉴于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设立2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省的《纲要》也提出建设若干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目标,而广东又是全国的重点侨乡和侨务大省,华侨文化是广东文化的重要、独特的组成部分,因此我认为,我省应该努力争取“十二五”期间国家批准在广东设立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


  不同层级的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条件和要求不同,我觉得国家级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应具备如下基本条件:一是一个或两三个相邻地级市的行政区域,是广东乃至全国和国际知名的重点侨乡;二是华侨移民海外历史长,人数多,有一批在历史和当代,在侨乡乃至中国和居住国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华侨人物;三是海外华侨与侨乡之间联系密切,至今移民海外仍常态化,仍保持一定的海外移民规模;四是华侨文化底蕴深厚,史迹多;五是华侨对侨乡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慈善、思想观念等影响大,中外文化交融特点显著。

 

  [主持人]:您去年曾经撰文提出把樟林古港打造成粤东地区省级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这次研讨会上您又建议江门市申报国家级的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请问您是如何考虑的?


  [林琳]:我去年8月到了汕头市澄海区的樟林古港考察,这是我第三次去那个地方,看到在华侨史和中外交流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这个地方环境比较脏乱,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新兴街旧建筑破损不堪甚至快要倒塌,心里不是滋味,受到很大冲击,所以回来后动笔写了那篇文章,目的是呼吁大家关注和重视樟林古港的保护开发。现在看来,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达到了。当然,现在来看,不光是樟林古港,整个澄海区都可以作为省级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


  广东侨乡主要由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方言区构成,我觉得三大方言区侨乡都具备申办国家级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基本条件。鉴于国家已在去年12月批准梅州为国家级的“客家文化生态实验区”,中山市将向文化部申报“中国近代文化生态示范区”,因此,经过比较,我主张和建议由江门市申报设立国家级“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我在研讨会上作大会发言时阐述了如下理由:


  1、江门五邑华侨移民历史长,华侨华人众多,分布面广,是我省和全国重点侨乡,号称“中国第一侨乡”、“中国侨都”。五邑移民主要在美加地区,历史上美加地区五邑尤其台山、开平移民成为华人的代表和象征。


  2、江门市侨力资源比较均衡,下辖的五邑都是我省重点侨乡,一些市还是全国重点侨乡,在国际上有很高知名度。每个市(区)都有若干重点侨乡镇,一些镇由许多集中移民到某个国家的华侨村,如智利村、巴拿马村等。构成了有点有面、有星星有月亮的总体布局。


  3、江门五邑地区新侨多,至今仍保持常态化移民,是全省唯一连续保持规模移民的地区。换言之,仍持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辐射。


  4、华侨华人对江门五邑地区,甚至对广东乃至全国都有重要贡献和重大影响。如五邑地区的实业投资、捐资办学、创办侨刊乡讯、民居建筑、语言习俗等方面,无不由侨胞带动,受外来影响明显。五邑地区有许多东西在全国有开风气之先的地位和作用。如华侨修建的新宁铁路是我国继潮汕铁路之后,第二条商办铁路,也是全部不用外国资本和技术人员建造的铁路,曾是华侨在中国最成功的投资事业。五邑地区创办的侨刊乡讯超过百年,至今80多种侨刊占全省侨刊的三分之二多,在全国也占很大比重。


  5、江门五邑地区有一大批在全国和居住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华侨人物。如著名侨领司徒美堂、实业家陈宜禧、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等等。在当代,更有一大批参政人物和实业家、科学家、艺术家、慈善家等。


  6、五邑地区华侨文化载体、史迹多,华侨文化底蕴深厚。如有众多的侨捐学校(如超百年历史的台山一中等)、文化设施(如开平司徒氏图书馆、关族图书馆等)、民居建筑(如开平碉楼、台山台城骑楼和梅家大院)、侨刊乡讯,等等。


  7、海外侨胞与侨乡联系密切。华侨华人不仅回乡投资、捐资、慈善、购房置业、探亲祭祖,华侨社团还回乡举办联谊恳亲活动,每年有七八个世界性华侨华人社团回江门五邑举办联谊恳亲活动或年会,是我省举办此类活动最多的市。华侨华人积极参与侨乡盛事,如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就有许多海外乡亲参加。每年还有许多华侨华人青少年回江门举行夏令营活动,有大批华侨华人与家乡开展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还有大批华侨华人较长时间生活在江门五邑。由于联系密切,华侨华人、外来文化就会或有可能从多个方面对侨乡产生影响。


  另外,与潮汕、客家方言区侨乡情况不同,江门五邑华侨主要移民到美加等西方国家,对当地的文化影响并不很明显,但对侨乡文化的“输入性”影响比较大。这种影响,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非物质层面的,甚至在思想、  观念上的影响并不亚于物质层面。  


  鉴于江门五邑侨乡华侨文化底蕴深、内容丰、持续性、影响大,我觉得江门申报设立国家级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合适的。


  [主持人]:建设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应遵循什么原则?


  [林琳]:一是保护与开发兼顾原则。所谓保护,就是不得拆毁、损坏华侨文化史迹,并对华侨文化史迹进行必要的修缮。同时,可以通过生产性保护,对华侨文化项目进行适度利用和开发。但在开发利用时,一带要把握好度,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而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盲目、破坏性开发。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二是尊重业主权益原则。许多建筑牵涉到侨胞权益,在保护和开发时,要充分尊重产权人的意见,征得产权人的同意,争取产权人的支持,维护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在这方面,开平市在进行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中探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三是量力而行原则。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需要较多资金的支撑,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实事求是,务实推进。四是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共享原则。首先政府要重视,做好规划,财政支持,广泛宣传。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包括侨资等参与保护开发,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主持人]:您对岭南文化“走出去”有些什么看法和期待?


  [林琳]:吴行赐副会长在大会发言时对这个问题作了全面的介绍,他主要是介绍了近几年省侨办或侨务部门在推动岭南文化“走出去”方面所做的工作和成效。当然,如果从全省范围看,已做的工作远远不止这些。


  岭南文化“走出去”,这是《纲要》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回顾历史,华侨华人是中华文化和岭南文化“走出去”的积极推动者,起到桥梁纽带和组织引领的作用,这种作用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十几年更为明显。在建设文化强省中,广东要打造成全国对外文化交流中心,不能忽视发挥华侨华人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从目前情况看,岭南文化“走出去”,单靠一两个政府部门组织一些对外演出交流,是难以做到覆盖广和常态化的。我觉得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应该在政府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市场的手段,形成文艺团体、文化企业、新闻传媒等万马齐奔“下南洋”(海外)的局面。同时,要改变政府部门各自为战、划地为牢的做法,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此外,还要加强与华侨华人社团、文化机构、华商企业的合作,达成合作共赢的局面。相信内外、内内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和效能,岭南文化“走出去”的路将会越走越宽广。


  [主持人]:感谢林副主任在百忙中与我们就“广东华侨文化与侨乡文化”的话题进行交流,也感谢各位网友对广东侨务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今天的侨务访谈就进行到这里,谢谢大家!


  [林琳]: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