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频音频

【阳江】此刀,名扬四海!

时间:2023-03-23 来源:阳江日报 【字体:

非遗文化是了解阳江的一个文化窗口

是乡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日,宜邀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

一起观看

《漠阳传承·名扬四海之阳江小刀》

阳江,古称鼍城

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南越先贤在此融合俚汉

冼夫人、冯盎将军

倾力维护民族团结,惠泽百姓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一代代阳江人民

在劳动和生产生活中沉淀出的文化遗产

成为一颗颗璀璨的岭南明珠

唯有走进它,探索它,保护它,传承它

才能解锁其蕴含的文明密码

  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非遗文化,令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领略漠阳大地独特的非遗技艺,推动阳江非遗传承更好走向世界,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指导,阳江市侨务局联合阳江日报社、阳江市外事局推出《漠阳传承·名扬四海》系列微纪录片,带你一览漫长岁月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

  此片源于阳江制刀发展史一段佳话

  清《冯氏族谱》载:“……冯大将军之墓生平所用八十二角鹅眉宣锦大刀纳于家中”。

  这把“八十二角鹅眉宣锦大刀”即阳江俗称的“大杀刀”,据传是公元612年冯盎随隋炀帝伐辽时,委托在阳江北甘山下打铁造刀的工匠麦可信和他的儿子麦崇喜赶制的。

  两名工匠经过82次试验,偶然悟出了淬火秘技,终于造出了一把软硬适中、削铁如泥又不卷刃的大刀。

  为了铭记这82次试验,父子俩在这把108斤重的大刀上锉上82道波浪形饰纹,并修饰成鹅鼻状,装上酸枝木柄,辗转交到了冯盎手上。

  此后,这把大刀伴随冯盎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阳江刀的发展有着悠久且灿烂的历史

一千四百多年前,巾帼第一英雄冼夫人屯兵阳江,制作兵器, 制刀工艺

便开始大规模在漠阳大地流传。

海上丝绸之路造就阳江刀具制造的繁盛,“打铁巷”让阳江的刀剪向规模化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阳江刀剪生产由合作社到国营小刀厂,再到大批刀剪技术骨干另起炉灶,民营企业崛起,产业集群迅速壮大。

  随着时代的变迁,阳江刀剪人以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开拓创新,由传统走向现代。

  时至今日,阳江已发展成为中国刀剪之都。刀剪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5%,出口约占全国出口量的85%。阳江小刀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阳江小刀,名扬四海,享誉全球。

  【来源】阳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