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频音频

“侨”见深圳丨人间烟火漫福田

时间:2023-11-17 来源:南方网 【字体:

  深圳作为广东省重点侨乡之一,祖籍深圳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归侨侨眷逾100万人。一直以来,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为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深圳市委统战部联合南方新闻网推出《“侨”见深圳》第二季系列视频,邀请侨务工作者、侨文化传播志愿者打卡福田、光明、宝安、罗湖、坪山独具特色的涉侨地标,让更多海外华侨华人和鹏城儿女见证侨文化在岁月沉淀中焕发新活力,以同心同源同根文化促民心相通。

  在深圳的城镇化进程中,村庄聚落衍生了千姿百态。由广府人、潮汕人、客家人等不同族群建立的围村,承载城市的文化根脉,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尽展风情。

  福田地处深港往来的咽喉地带,区域内15个围村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袅绕着温暖的人间烟火气。

  其中,福田下沙村已有800余年历史。村民以黄姓为主,其先祖可追溯至晚唐的黄峭山。南宋时期,黄峭山第十四代孙黄默堂带领族人从福建、江西辗转迁徙,来到红树成林、鱼跃鸢飞的深圳湾畔开基立村。“下沙黄氏先人是最早一批落户南粤深圳的开拓者,他们耕山耘海、捕鱼养蚝,建造围村来防御外敌和猛兽,从此将深圳作为新的故乡。”福田区新侨海归黄靖友讲述道。

  在占地2万平方米的下沙文化广场,祖庙、祠堂雍容文雅,广厦、商铺鳞次栉比,特色民俗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古牌坊上“创业千秋”四个大字,拓写了这座城中村与时偕行的奋斗基因。青石飞檐、琉璃脊柱的宗祠,则是为纪念下沙黄氏第九世祖黄思铭而修建,至今保留着三进、三开间、二天井的清式岭南建筑结构。在黄思铭的带领下,黄氏族群人丁兴旺,渔农业发展迅猛,形成了六个自然村围合而居的村落规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念祖宗香。”对祖辈恩德的崇敬缅怀,是维系下沙黄氏族群的精神纽带。据下沙祭祖习俗主祭者黄杰文介绍,下沙黄氏后裔目前分布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每逢春秋两祭,大批海内外宗亲归巢恳亲,弘扬家族文化。下沙祭祖也由最初简单的祭拜,逐步发展为成熟、完整的祭典仪式,并于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锣鼓震响、龙腾狮吼的祭祖场景里,还藏着下沙村的另一张非遗文化名片——大盆菜宴。其乐融融围吃“大盆菜宴”,祈盼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是深港两地同根同源在饮食文化上的印证。下沙大盆菜制作技艺传承人黄金稳认为,下沙村“全村一姓、全族一姓”,为大盆菜的形成和传承提供了条件,使其成为联络宗亲感情的“连心菜”。

  “金蚝、发菜代表发财好市,虾代表笑口常开,百鸟归巢的造型寓意团圆……”黄金稳一边指导徒弟往盆钵里摆放食材,一边介绍大盆菜蕴含的“好意头”。据其回忆,2002年,6万人齐聚下沙村同吃大盆菜,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场面轰动一时。“十几种食材味道相互渗透,传递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族群理念,体现了下沙村饮食文化的精神。”

  历经“耕山耘海八百年”的风云激荡,下沙先民们披荆斩棘开辟的良田上,昔日的小小渔村也发展成为深圳民俗文化传承的标本社区。下沙村展览馆内陈列了大量岭南风物,村落悠久的发展历程跃然眼前。“骏马堂堂出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则故乡……”先祖峭山公留下的一首《骏马》,作为下沙黄氏后裔相认的“密码诗”,流传至今。

  “乡愁”是福田围村故事亘古不变的主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福田区拥有归侨侨眷、新侨海归以及与海外关系密切的侨界人士超过16万人。他们继承祖先的古老智慧和“骏马精神”,敢闯敢试、开拓进取,在新时代的深圳续写纵马奔驰的快意。

  出品:中共深圳市委统战部 南方网

  统筹:李晨昱

  策划:谢芸 农海燕

  脚本:农海燕 翁均婷

  采写:翁均婷

  摄制:张全壮 梁就胜 

  设计:张桂青 孔韵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