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侨乡侨社 > 文化教育

马来西亚百年华校发展脚步不停歇:把最好的给孩子

时间:2019-05-17 来源:中国侨网 【字体:

  中国侨网5月16日电 据马来西亚星洲网报道,马来西亚刚在去年庆祝建校100周年纪念的霹雳州甘文阁育智华小,是于1918年时由当地领袖林奇郎、李可祯等人发起筹款运动而兴建。当时这些领袖认为地方上的华裔孩童不断增加,因此必须推动教育发展为他们提供上学的机会,于是创建了“育智学校”。

  居民认同办学 响应捐款

  由于办学计划得到地方上居民的认同,募款源源而来,到了当年8月8日校舍就宣告落成,林其郎当时被推举为学校第一任董事长,但老师只有2位,他们是李鹤康和赵康新。

  学校开办初期学生人数并不多,师资也缺乏,课本内容也多与当时马来西亚各地私塾一样。直至建校第二年校方聘请林守胚掌校,校政逐渐改良。林守胚过后辞职从商,接下来数位曾担任学校校长的有张旭、陈恒愚。

  在陈恒愚掌校期间,校方因为学校位处偏僻地区,交通不便,于是将学校搬迁到位于甘文阁力侨路的现址,陈恒愚过后另有高就,由陈书官及刘应龙先后担任校长,刘应龙掌校时期已有女子职业中学。后来林莱荃接任校长,当时面对橡胶价惨跌的情况,学校经费面对困难,但是林校长却不辞困难,悉力扶持学生们。

  校誉远播 学生不断增加

  智育学校在1933年时添办初级中学班,之后掌校的历任校长对校务发展不遗余力,加上董事的配合,校誉日渐远播,获得家长们的信任,学生人数和班级不断增加,1934年第一届初中班学生毕业。

  1936年时,实兆远地区的育智中学、国民中学、中正中学和民德中学合并为南华中学,育智学校就恢复为全小学制。第二年就因为学生人数大增而面对校舍不敷应用的情况,校董王秉惠等于是筹组建校委员会,发动兴建永久性校舍大规模筹款运动。

  在得到实兆远三山俱乐部及及热心人士慷慨捐助下,新校舍建造工程得以进行,可是动工仅年余,就在接近完成时遇上日本兵挥军南下,不但兴建中的新校舍被迫停工,甚至最终被日军破坏,功败垂成。

  1945年日军败退后,热心教育的王秉惠、徐明注等人复办学校,重振校务,这时学生人数激增,原有教室不敷应用,先后于1948年、1949年及1957年增建校舍。除了筹款,不敷款项由实兆远三山俱乐部捐助。1965年学校开办幼稚班。

  1974年育智华小再筹建大礼堂,并预期在1980年落成,1994年双层的“游万良图书馆”及“三山同乡会食堂”多元用途校舍落成。2000年董家教和校友会连同三山同乡会筹建耗资30万令吉、包括行政室、教员办公室、电脑室、视听室、会议室和教室在内共9间课室的双层建筑楼,这座命名为“三山纪念楼”的建筑物在第二年就落成启用。

  全部课室数码化

  2015年,在时任曼绒三山同乡会(实兆远三山俱乐部)会长周明钦、董事长李祖霖、家教协会主席陈修志和校友会主席余根东的带领下,进行重建一座拥有8间课室的双层校舍,校方除了获得教育部拨款,也在“学校保姆”三山同乡会率先举办新春歌舞会协助下,筹获超过10万令吉,另有校方主办的徒步竞走和校友会主办的筹款宴会,总共筹获超过100万令吉。

  耗资65万令吉,衔接“三山纪念楼”的新校舍顺利在2016年竣工。学校第二年也进行全面转型计划,全部课室都改为数码课室,这项计划耗资逾20万令吉。

  育智董事部和家教协会,以及校友会和曼绒三山同乡会对学校和学生的照顾似乎是无微不至,尽管建校百年来学校软硬体发展不断提升和增加,但是发展的脚步却似乎不曾停下,接下来将会有更多发展项目计划进行。

  刘彩清:推动阅读环保风气

  刚在今年初被调到育智华小掌校的刘彩清校长对提高学校的人文教育理念有很大的愿景,她有一些计划,虽然明知道要推行并不容易,但是她始终认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她决定推动校园里的阅读风气,并计划通过每个周一让学生各自携带书本,在周会时段各自阅读10分钟,除了迎合校园阅读计划,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有助于推广阅读风潮。

  “另一个是现代人必须关注的环保运动,鼓励学生作业做完后就收集作为环保物,也要求学生将可以回收的纸张、罐子带回校园捐给校方,增加学校的收入应付一些开销。”

  她表示,好习惯可以慢慢培养,尤其在孩童阶段如果能够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他们知道环境保护的责任应该从个人做起,让环保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