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侨乡侨社 > 寻根报道

新兴侨史逾200年 海外乡亲寻根不绝

时间:2013-08-20 来源: 【字体:

新兴外事侨务部门负责人一边翻阅马来西亚霹雳州新云会馆会刊,一边向记者介绍海外乡亲分布情况。

中国老师在教印度尼西亚学生包饺子。

簕竹镇的近代建筑楪村炮楼,为华侨回乡所建。

 

    5月15日,一名74岁的马来西亚华裔,回到从未涉足的故乡——广东省新兴县根竹寮村,仅凭着父亲书信留下的几行字,找到失散几十年的亲人,圆了寻根梦;6月,马来西亚退休教师陈先生也以旧信封指路,带着一大家子几十人越洋寻亲,几番辗转后在簕竹镇大坪村找到自己的堂兄弟……新兴人侨居海外已有200多年历史,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胞达15万人,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

    本版撰文:林旭娜 黄金玉 张钰妍 摄影:林旭娜

    “尽管新兴在海外的华侨总数远不如广东三大侨乡潮汕、五邑、客家那么多,近年来投资移民或海外留学生人数也不能与广深等大都市相提并论,但与海外的联系一直十分紧密。”在当地走访时,新兴县外事侨务局副局长石卫光这样告诉记者,“几乎每个月都有乡亲从海外回来寻根。”

    200年前,新兴就开始有人侨居海外,目前海外乡亲达15万人,其中约10万人生活在港澳台,5万多人遍布世界五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

    “早在清嘉庆年间(19世纪初),新兴知县杨福康(澄海人)读《荆驼逸史》有所悟,弃官出洋,旅居马来西亚槟榔屿,县内的士子有不少随他出洋任教,带动了早期不少人到海外。”新兴侨联主席邓志广介绍,这是新兴人移居海外的第一个阶段,至今新加坡“碧山亭”义山还埋有早期两位侨居新加坡的新兴先侨。

    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大量农民破产,加上地方连年水旱灾害,官吏贪腐,平民生计艰难,新兴也不能幸免。这时沦为殖民地的东南亚需要大量劳力,遂将拐骗“猪仔”的黑手伸向华工。到清末民初,新兴县很多破产者忍泪告别妻儿,渡洋谋生。

    20世纪初是新兴人侨居海外的高潮期,知名华侨巨贾张珠、顾耀庭等即是在这个时期出洋打拼,又于20世纪30年代纷纷回乡办实业,是时,新兴和海外交往已十分密切。

    据《新兴县华侨志》记载,至1983年,新兴在马来西亚的华侨有2.3万多人,其中在新加坡的有近9000人,泰国近4000人,加上日本、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英国、美国、荷兰、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等多个国家共10.5万人。

    “新兴华侨的第二代、第三代,不同于多从事苦工或从商的父辈们,他们不少人考入当地和欧美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学有所成。”邓志广介绍,马来西亚华人黎锦华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张奕善历任新加坡南洋大学历史系主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原籍新兴黄村的赵乃彬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并获得医学院专门为优秀毕业生颁发的“金杯奖”。

    目前新兴还生活着55名归国华侨,散居在全县各地,据介绍,在抗战胜利后和土改时,曾有两个华侨回国高峰,他们多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返乡,一半以上生活在簕竹镇。1976年,新兴县外事办的统计显示,当时有港澳台眷属7527户、华侨眷属350户。

    七旬华裔微博寻亲终相聚

    旧信封指路寻到亲人侨胞欧启耀携洋女婿回乡新兴小学教师印尼授华文

    “在寻根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巧合,让人觉得,冥冥中似乎有种力量在帮助,真可谓曲折而传奇!前后不过三天时间,就有许多惊喜与感动发生。”甘培郁自己都想不到,一篇微博竟实现了一对马来西亚父子寻根的愿望。

    现年74岁的梁育光,从未涉足家乡半步。站在父亲儿时生长的祖宅前,这名年逾古稀的老人,显得异常激动,“当时只是想回来村里看看,了却一下心愿,没想到却找回失散多年的亲人,真的很惊喜!”

    梁育光的父亲梁亚苟1936年与妻子远赴马来西亚谋生,并在马来西亚育有梁育光等6个孩子。由于时势、政治等原因,自上世纪60年代与广东的亲人失去联系,临终前也未能完成回家乡的夙愿。受父亲所托,梁育光凭着父亲留下的“转交梁惠珍,新兴公平区公平乡山表新村,中国广东省”几行字,踏上了“根竹寮”寻根之旅。

    由于年代久远,信息缺乏,梁育光的寻亲之路一开始就走得异常艰难。

    偶然间,甘培郁的博文《感受根竹寮之美》,让帮助父亲寻找故土的梁铁山看到了希望。于是他微博私信联系甘培郁,并告知自己寻亲目的,很快得到甘培郁的帮助和支持。

    4月底,甘培郁得知自己相识已久的梁文才是根竹寮人,并且梁氏父子极有可能就是梁文才口中的马来西亚亲人。

    5月14日晚,甘培郁和梁育光父子来到农庄与梁文才及几名同村兄弟见面。在谈话中,得知梁家确还有一个姑妈嫁到山表村,10年前已过世,加之疏于联系,是否就是梁惠珍已很难确认。后又从梁文才叔叔口中知道该姑妈有个儿子叫邓炳光,甘培郁立刻追溯到自己初中同学邓培坚——邓炳光的儿子。但因两人自上世纪80年代末初中毕业后再没联系,寻亲之事再生波澜。

    突然间,甘培郁联想到邓炳光的堂弟邓炳照。甘培郁掌握的关于邓炳照的唯一线索是在新兴县城体育路的古屋。邓炳照已随儿子在县北居住,很少返回旧屋,但急于寻求真相的他们还是前往古屋碰碰运气,巧合的是,他们碰到了正欲上锁离开的邓炳光。但邓炳照的回答出人意料,原来他的伯娘叫梁三妹,四婶叫梁惠珍。

    通过邓炳照,他们与梁惠珍的儿子——现家住广州的邓国生取得联系。最后还在根竹寮找到至亲堂侄梁法华。

    5月15日,这些从未谋面的亲表兄弟各自从广州、佛山来到新兴相聚。梁育光回到令魂牵梦绕的故乡根竹寮村,见到父亲儿时生长的祖宅。

    旧信封指路寻到亲人

    今年6月,马来西亚退休教师陈先生,凭着一封只有名字和地址的旧信封,在簕竹镇大坪村找到自己的堂兄弟。

    旧信封上的名字陈开,是陈先生父亲陈兴的堂兄弟,现在两人均已去世。现年60多岁的陈先生,刚刚退休,他唯一的弟弟,也在马来西亚教书。退休后的他携带着弟弟、弟媳、母亲等40多人从马来西亚到中国旅游,原本打算在一年内游遍10个城市,但回到祖籍国,情牵梦绕,寻根的想法愈来愈强烈。抱着尝试的心态,他们决定少去两个城市,剩下时间回广东,看是否能找到自己在家乡的亲人。

    到广州后,他们又辗转往肇庆、新兴,下车的地方刚好在新兴县簕竹镇红光村委会,居委会主任得知他们寻亲目的之后,致电联系了簕竹镇镇委。

    很快,负责镇侨务工作的簕竹镇镇委委员朱志峰等人根据陈先生旧信封上的地址和名字找到“旧街理发店”,经过一番梳理比对之后,最终确定他要找的亲人就在大坪村。

    陈先生这次寻亲之所以这么顺利,主要源于当时的簕竹乡只有两间理发店,有迹可循。最后,在镇委委员等人的陪同下,陈先生一家人在大坪村成功找到素未谋面的堂兄弟。

    侨胞欧启耀携洋女婿回乡

    “欧启耀。”谈及新兴的杰出侨胞,新兴侨联主席邓志广脱口而出。邓志广告诉记者,“欧启耀现年已82岁,是新兴数一数二的大慈善家。2008年,在他和妻子的钻石婚当天,就携带全家人,包括他的洋女婿回新兴探亲,为的是让后代都记住自己的根。”

    据了解,欧启耀祖籍新兴县车岗镇榔头村,1947年赴港谋生,曾旅居于美国、加拿大等地。数年来,欧启耀一直为家乡教育事业奔波。今年高考取得辉煌成绩的华侨中学就是他所捐建。

    1985年,回乡之后的欧启耀得知家乡学校设施“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课室,人人有课桌凳)困难很大,便慷慨解囊,合家捐资140万港元,在家乡兴建一所占地9300平方米、三层共17室的“耀华学校”,彻底改变教学条件。其夫人梁惠珍曾捐赠15万港元为榔头村率先实行学前教育。

    1982年以来,欧启耀先后捐建的学校有新兴一中、县华侨中学、沙村小学等十几所学校。他还十分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数次捐赠数额达290万元,曾被授予“建设新兴金牌奖”, 当选为云浮市、新兴县政协副主席,常委和委员。2005年5月,欧启耀被云浮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新兴小学教师印尼授华文

    7月7日清晨,温彩娥带着新购买的笔墨纸砚登上飞机,6个多小时后再次踏上万隆。

    温彩娥是新兴县实验小学教师,去年7月开始,温彩娥被分派到印度尼西亚万隆担任三一基督教学校低年级中文老师,支教期限为2年。7月7日是她新一学年支教的开始。

    记得刚到印度尼西亚时,温彩娥的支教生活也遇到不少的麻烦。印度尼西亚是除中国以外全球华人最多的国家。由于过去的限制,华文教育出现30年的断层,中青年华人几乎都不懂华语,能在日常中使用中文的少之又少,有中文名字的学生还不到1/3,即使有很多人也记不住。

    偶然间,她发现了学生们竟然都可以用标准的中文唱《甜蜜蜜》。于是她灵机一动,将知识融合进游戏和歌声中,让学生真正接受和喜爱中文。

    与温彩娥一起外派到印度尼西亚教中文的倪康莲老师,其教学地点是印度尼西亚第三大城市——北苏门答腊首府的棉兰,担任崇文三语学校小学一到六年级的音乐老师。

    “印度尼西亚不仅处处有中国文化,印度尼西亚人对中国人也十分友好。”倪老师回忆起自己刚到棉兰时候,80多岁的教务长从校医那里得知她严重水土不服,一间间教室地找,几经周折终于找到她,并立即安排老师代课,这是倪康莲老师到印度尼西亚支教时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6月15日,结束一年外派教学任务的倪康莲,准备离开印度尼西亚。一年时间的朝夕相处,她和孩子们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得知老师即将离开,孩子们紧紧拉着她的手,表示自己的不舍。

    在离别那一天,杰瑟琳在边上一声不吭,而平日里这个小姑娘整天围着她转悠,在倪康莲眼里,杰瑟琳是最活泼的一个孩子。后来倪康莲发现,杰瑟琳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只太阳耳环偷偷地放入她的背包。

    “在印度尼西亚,中国老师就像亲人般备受关爱。”倪老师跟记者讲述,节假日时,学生家长都会给中国老师送来糕点。回国前,这群外派老师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印度尼西亚国服巴迪克衫。

    目前,新兴县共有7名老师分别外派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支教,有的因为工作出色被继续留任。温彩娥和倪康莲是广东外派印度尼西亚支教的81名教师中的两员。

    据悉,他们在奔赴支教地点之前,要参加为期一周的外派华文教师岗前培训。2004年,广东省侨办派出8名华文志愿教师赴印度尼西亚支教,拉开广东省选派华文志愿教师赴海外支教的序幕。截至目前,广东外派的汉语教师已超过700多人,居中国首位。

    监制:孙爱群 郎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