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粤菜师傅·四海同享 粤菜文化系列专题片 > 新闻动态

跟着《三餐四季》游江门 寻味体验团解码侨乡饮食文化

时间:2025-05-25 来源:江门日报 【字体:

寻味体验团成员在杜阮凉瓜博览馆打卡。

寻味体验团成员在杜阮凉瓜博览馆打卡。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朱磊磊

  随着央视《三餐四季》广东篇的热播,侨乡江门凭借独特的饮食文化再度成为全国焦点。5月24日,由江门市委宣传部策划、市广播电视台承办的“跟着《三餐四季》游江门”宣传推广活动正式启动。一支由30余位自媒体创作者、美食达人和热心市民组成的寻味体验团,沿着节目足迹展开为期两天的深度探访,在“央视同款”打卡地中品味侨乡烟火气,解锁江门“美食+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密码。

  跟着镜头吃遍江门

  探寻侨乡美食文化

  作为粤港澳地区特色农产品,杜阮凉瓜因《三餐四季》中撒贝宁等嘉宾的推荐,在社交媒体掀起打卡“央视同款”热潮,杜阮镇上巷村成为寻味体验团打卡的首站。

  走进凉瓜种植大棚,翠绿瓜藤间,一个个色泽鲜亮的凉瓜垂挂枝头,混合着泥土与草木的清香扑面而来。“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江门上巷村,这里山清水秀,种植出的凉瓜甘甜无渣,品质上乘。这种凉瓜被称为杜阮凉瓜,是本地独有的优质品种。”在寻味体验团成员、抖音“寻味大湾”博主温智恒特写的镜头下,碧绿透亮的凉瓜正轻轻摇晃。作为江门文旅推荐官,温智恒希望将这承载着江门人味觉记忆的凉瓜介绍给更多人。

  离开上巷村,寻味体验团来到鸦青咖啡。这家由百年侨宅改造的咖啡馆,将华侨、古董元素大胆融合进店里,呈现出不同文化的结合与碰撞。

  “侨乡历史与现代咖啡文化在此交汇,陈皮、老物件与当代艺术藏品共处一室,营造出独属江门的‘侨味’空间,我觉得江门只有这个地方有。跟着撒老师,跟着《三餐四季》打卡,绝对没错。”寻味团成员、“讲古容少爷”博主容柏钊称赞不已。

  午餐时分,寻味团刚走进恒益烧鹅(江门店),就被烤得冒油的荔枝柴烧鹅所吸引。“这里的烧鹅甘香油润、鲜嫩多汁,最大的特色在于烧鹅的皮,不仅脆,还非常酥,肥而不腻,真是名不虚传,撒贝宁老师推荐得没错。”寻味团成员对烧鹅赞不绝口。

  寻味团成员还前往月山三点三美食街、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等地。5月25日,第二批寻味团成员也将踏上旅程,深度探访侨乡文化地标,体验标志性美食及咖啡文化,近距离感受龙舟文化,在自由探索中品味地道江门味。

  借力《三餐四季》流量破圈

  串珠成链激活文旅新生态

  此次宣传推广活动结合侨乡建筑、非遗美食、田园采摘等元素,串联“侨、楼、味、茶”四大元素,不仅让寻味团成员沉浸式体验江门烟火与文化气息,也为江门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整个行程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最有趣的是了解到‘烧鹅左腿肉更鲜嫩’的秘诀,还品尝了凉瓜宴、淋菜等地道江门美食。”寻味团成员赵小姐特地从台山赶来,希望文旅部门多组织这类活动,吸引外地游客深度体验江门的历史文化和美食资源。

  除了来访的寻味体验团外,杜阮镇上巷村党支部书记黄梅芳当天还接待了四波访客。“周一到周五都有旅行团过来,周末更是人流不断,近期游客量较以往增长约一倍。”黄梅芳介绍,由于节目中出镜的厨师为上巷村人,餐厅客流量显著增加,很多游客专门为品尝凉瓜而来。

  为承接节目带来的流量,黄梅芳表示,将重点拓展银发经济、亲子家庭及学生群体,吸引更多人了解杜阮凉瓜。同时加强与旅行社合作,串联周边“吃、玩、游”资源,设计联动旅游线路。此外还将依托“富民工坊”,开发凉瓜深加工产品,如糕点、汤品(炖凉瓜养生药膳),提升产品附加值,把凉瓜推广给广大游客。

  这种从屏幕到实地的热度传导,在恒益烧鹅显得尤为明显。“节目播出后,门店线上线下流量增长了近三倍。”恒益烧鹅负责人吕日新计划趁节目热度推出同款特色套餐回馈消费者,让游客实现“一站式打卡”,他说,“希望政府牵头整合资源,串联‘食住行玩’旅游线路,推动美食与文旅融合发展,带领消费者玩得更好。”

  这场由央视节目引发的寻味之旅,本质上是江门对“美食+文旅”融合的深度探索。“借助《三餐四季》的热播,将各路资源聚合在一起,将多个亮点串珠成链,发动市民形成首发团,能及时、更好地承接流量,同时也能和市民有效互动,还为以后常态化开展这类工作提供了经验,非常不错。”自媒体从业者周春锋建议,未来江门可紧扣“三餐四季”主线,设计“沉浸式打卡路线”,深入发掘更多传播点,发动市民共创内容,形成“官方+民间”内容矩阵,形成“全民代言”的氛围。

  从田间地头到百年侨宅,从烧鹅炉前到咖啡桌旁,江门以《三餐四季》为窗口,向全国展示着侨乡饮食文化的鲜活生命力。当镜头里的美味转化为实地体验,当单店的热度升级为全域联动,这座城市正用“美食+文旅”的双重密码,编织着跨越时空的味觉记忆,等待更多人来解锁属于江门的“四季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