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侨乡侨社 > 今日侨乡

黄埔军校:在战火中“重生” 展示抗战“心声”

时间:2025-08-21 来源:金羊网 【字体:

黄埔军校正门

  策划|林如敏 刘云

  统筹|梁怿韬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卢佳圳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怿韬

  1924年,黄埔军校在广州诞生。该校不仅成为我国培育优秀军事政治人才的摇篮,抗日战争期间更有数以万计校友,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在侵华日军对广州的轰炸中,黄埔军校校本部一度遭日军空袭炸毁。

  踏入和平年代,广州重视黄埔军校的历史意义。如今人们不仅能够在复建后的黄埔军校校本部记往昔忆当年,还能在旧址纪念馆以特别方式,了解到参与抗日战争的黄埔校友“心声”。

  培养出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接受共产国际关于同国民党合作的指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两场在广州召开的大会,拉开了国共合作的序幕。

  “广州不仅见证了国共合作的过程,还承载着国共合作成果的诞生。”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讲解员郭斯仪介绍,在共产党人的建议下,国民党一大决定创办一所陆军军官学校。这所陆军军官学校,于1924年在广州黄埔长洲岛设立,俗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的设立,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郭斯仪介绍,从1924年5月至1927年8月,黄埔军校广州校本部时期,毕业了五期共7399名学生。结合1926年10月所招收的第六期4400余人,超过1万名学生从黄埔军校广州校本部走出。在36位经中央军委确认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中,有16位是黄埔军校校友,占比44%。

  抗战中处处可见黄埔校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4年抗战中,数以万计的黄埔军校校友,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从正面阻击战到敌后游击战,处处留下了黄埔英杰英勇的身影和足迹。”郭斯仪介绍,1937年8月,“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张治中、陈诚等黄埔军校校友率部参加会战,黄梅兴、蔡炳炎、路景荣、杨杰、官惠民、吴继光等黄埔军校校友在战斗中为国捐躯。作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叶剑英、左权、聂荣臻、陈赓等黄埔军校校友,曾在八路军中担任重要职务。除了积极参与国内抗战,不少黄埔军校校友参加远征军,在缅甸、印度等地作战,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黄埔师生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广州的黄埔军校旧址,与广州这座城共同经历了战火的洗礼。”郭斯仪介绍,1937年8月至1938年10月,侵华日军对广州进行了长达14个月的空袭。黄埔军校校本部大部分建筑,在1938年日军的空袭中被炸毁,与广州一道忍受着战争创伤。

  让观众“看历史,听心声”

  “踏入和平年代,黄埔军校旧址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始终在广州的城市图谱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郭斯仪介绍,1984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在广州成立。1996年,广州市根据国家文物局“原方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对黄埔军校校本部进行重建。黄埔军校校本部建筑得以在经历战火后“重生”。除了校本部建筑,近年来广州市还持续对俱乐部、孙总理纪念室、孙总理纪念碑、东征阵亡烈士墓园、白鹤岗炮台、北伐阵亡将校纪念碑等建筑进行修复,重现黄埔军校历史风貌。

  近日,记者在复原后的校本部看到,位于一楼的第四展厅,多个展示内容与抗日战争有关。记录淞沪战事、报道八路军抗战内容的《战事画报》,反映黄埔军校校本部遭日军空袭的《东京日日写真特报》等文献原件在展厅展示。参与过抗日战争的黄埔军校校友所使用过的物件原件或仿制品,也在这里收藏展示。展厅内的一块电子屏,滚动播放着“黄埔军校著名抗日英烈”名单。除了“看”,观众还能在该展厅听到“抗战心声”——在“壮哉!黄埔!——黄埔烈士抗战家书选”展区,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左权、赵一曼、彭士量、蔡炳炎、戴安澜等抗战烈士的家书,还能通过互动装置,听到烈士后人朗诵家书的声音。

  “重建后的黄埔军校校本部,不仅有‘外观’,更有‘内涵’。”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事务管理部部长梁莹表示,纪念馆将利用好复原后的校本部,结合传统节日和重要纪念日开展各式各样的社教活动,持续加强对文物的活化利用。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还将举办特色专题展览和配套的社教活动,让黄埔军校这块金字招牌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