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若潮
钟若潮,原名钟计廷,又名李中。1911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县一个贫农家庭。15岁前往暹罗(泰国)谋生,从事理发业。工作之余,他积极参加暹罗工人书报社,刻苦学习文化知识。
从1934年开始,钟若潮在暹罗进步思想的影响下,阅读了《大众哲学》《社会学概论》以及不少左派作家的文学著作,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对共产主义有了初步认识。1935年,他参加暹共外围组织——“暹罗反帝大同盟”,并于1936年加入暹罗共产党,先后担任一个地区的支部书记和负责交通站及理发行业工会的领导工作。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少爱国侨胞纷纷回国。在这种形势下,钟若潮和妻子王丽、弟弟钟育民一起,于1938年冬回到香港,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取得联系,并参加了香港惠阳青年会回乡救亡工作团,回到东江敌后,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春,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简称“东团”)成立后,钟若潮参加了该组织,任增龙队副队长兼福和区工作组组长,活动于增城腊布、竹坑一带。他率领工作组深入群众,宣传抗日,组织起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办起了3所农民夜校,并以此为阵地,采取唱歌、演戏、讲演等形式宣传抗日救国。同年秋天,钟若潮在竹坑、下塘等地,先后发展了张继叔、张达祯、张扬水等13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党总支,并担任书记。同年底,他和何洪川、魏友相等一起组织了魏友相随军杀敌大队,下辖三个中队,共200多人,多次袭击了福和塘尾、官塘等地的日军据点。
1940年春,东团被迫解散后,钟若潮和其他同志在增(城)龙(门)博(罗)中心县委的领导下,深入沦陷区福和一带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先后担任中共增城县南区区委书记、增(城)从(化)番(禺)沦陷区工作委员会宣传委员等职。他和郭大同、刘志远等在佛子庄、旺村先后举办了党员骨干训练班和游击训练班,发展了30多名党员,培训了近百名游击骨干,并在大坑、大磨、花山、何木冚、佛子庄、竹山冚、油麻山、石迳、禾朗等地建立了党支部,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1940年底,成立何洪川抗日游击基干队,钟若潮任指导员。1941年春,这支部队转移到福和地区后,以此为基础,成立增从番抗日游击大队,钟若潮任该大队主力中队指导员。
1942年春,日军纠集兵力向增从番地区发起疯狂的进攻,钟若潮率主力中队,在增城的黄琪山粉碎了日军的重重包围后,转移到东宝抗日前线。
1942年秋,钟若潮改名李中,调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第三大队黄布中队任政治指导员。他到任后,紧紧团结和依靠党支部一班人,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对队员进行革命形势、革命前途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教育。他广泛地同战士们谈心,同时言传身教,处处以身作则:发鞋时,先发给其他战士,自己打草鞋穿;行军时,帮助体弱的战士扛枪、背米袋;关心生病负伤的战士,经常把饭菜送到病号面前……他同干部、战士打成一片,把政治思想工作做到他们的心坎里。
1942年冬,钟若潮调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独立中队政委。独立中队是起义部队新编的队伍,党员少,甚至连中队长也不是党员。为了提高这支部队的政治素质,他到任后即对部队进行民族气节教育,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提高起义官兵对抗日的认识,增强对敌、伪的仇恨。同时对部队进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官兵关系、军民关系的教育,提高部队的政治思想觉悟,把这支以起义官兵为主的中队,改造成一支坚强的人民抗日武装部队。
钟若潮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工干部,还是一位机智勇敢的指挥员。他到部队后,先后参加大小战斗几十次。1943年12月2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基础上,宣布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1944年1月,钟若潮积极响应司令部关于扩大部队和游击区的号召,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使他领导的独立中队三个月就发展了4倍,游击区亦从东莞的温塘、荫平,扩大到石文附近,并开始打入水乡。4月,钟若潮亲自指挥独立中队奇袭东莞水乡芦村,第一次突入水乡的心脏地带,一举歼灭伪军刘发如部40多人,缴获轻机枪2挺、步枪40多支。芦村战斗的胜利,增加了部队的枪械,震慑了水乡的伪军,扩大了抗日部队对水乡的影响,提高了水乡人民的信心。战后,大队领导表扬钟若潮既是出色的政工干部,又是机智勇敢的指挥员。
1944年5月初,东江纵队集中在东莞梅塘地区整训,司令部驻在梅塘马山下的龙见田村。5月8日拂晓,大雾漫天,日军加藤大队从樟木头方向出动400余人,配备炮兵和骑兵,向梅塘一带奔袭而来,妄图一举消灭东纵领导机关。钟若潮受命率独立中队一个排抢占马山制高点,掩护司令部转移。在争夺马山制高点中,他们同10倍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连续打退敌人6次冲锋,掩护了东纵领导机关安全转移。马山战斗打响后,驻长山口的第五大队闻讯,主动从敌侧后投入战斗,向敌人发起攻击。东莞大队一个中队和第三大队两个中队也在梅塘西北面投入战斗,对敌人形成半月形的包围。日军遭部队三面夹击,被围在梅塘山坡上。战斗直至黄昏,敌人两次施放烟幕,狼狈窜逃。这次战斗毙伤日伪军百余人,指挥官加藤逃回樟木头后剖腹自杀。
梅塘战斗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而钟若潮在指挥战士抗击10倍于我的敌人的激战中不幸中弹。当卫生员周洁冰前去抢救他时,钟若潮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司令部的安全。他用微弱而坚定的声音对周洁冰说:“要誓死守住阵地,确保司令部的安全!”话刚说完,眼望着前方,心脏就停止了跳动,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钟若潮牺牲时年仅33岁。坚守马山的英雄战士亦全部壮烈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梅塘人民特地为马山战斗的烈士竖立了纪念碑,并在昔日被战火烧得光秃秃的马山上栽上了青松,以表达对钟若潮等抗日烈士的无限崇敬和怀念。
2015年8月,钟若潮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
(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