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娟参观抗战历史展览后留影。 梁园 摄
■ 阳江日报记者/朱俏施
“同学们,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艰苦的反侵略斗争,我们要学习李林、陈嘉庚等华侨的爱国报国精神……”在一场助学活动现场,一位头发鬓白的老人正娓娓讲述华侨爱国报国的故事,字句饱含深情,让在场学生与家长深受触动。
她叫陈玉娟,今年73岁,曾是印尼排华风波中被祖国接回的侨童,回国后深耕教育事业39年,退休后仍发挥余热,投身青少年教育事业。
祖国的温暖让她立志从教
上世纪60年代,印度尼西亚排华风波肆虐,年幼的陈玉娟随家人与千余名逃难的侨民一同登上返回祖国的船只。“尽管新中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却始终没有忘记海外游子,一到湛江港,接待人员就给我们递棉衣、棉被,吃饭、住房都安排好了。那天我才懂,祖国就是我们最坚实的依靠。”时隔六十余载,陈玉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眼眶仍会泛红。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陈玉娟一家终于告别漂泊,被安置在红十月农场。初到之时,不一样的生活场景让年幼的她有些无措,但学校老师的关心,一点点化解了她的不适。在这里,她顺利完成学业。
自那时起,刻进骨子里的感恩,成了她人生的“行动指南”。“如果不是祖国伸援手把我接回来,给我安稳读书的机会,我哪能有现在的日子?那时候我就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当一名人民教师,把祖国给我的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孩子。”多年后回忆起那时的心境,陈玉娟的眼神依旧坚定。
三尺讲台耕耘39年
1970年,18岁的陈玉娟如愿站上三尺讲台。她的教学生涯从红十月农场新光小学起步,后来作为家属随军辗转到广西多地任教,最后扎根阳江市江城区玉沙小学。她的脚步跨越多地,但手中的教鞭却从未放下,在教育岗位坚守了39年。
在学生眼中,陈玉娟是温和有耐心的“引路人”。作为常年带毕业班的小学数学老师,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她常把放学时间变成“免费辅导课”,手把手讲解习题,直到学生弄懂为止;遇到调皮捣蛋的孩子,她从不大声呵斥,而是蹲下身耐心引导。
曾有一名六年级学生,连加减乘除都不会,因畏难不肯写作业,陈玉娟便让他降低目标。“先把基础运算学好就够了。”在她的鼓励下,该学生慢慢拾起信心,认真学起数学。多年后,这位学生在市场偶遇她,热情邀她上车,笑着说:“陈老师,当年你教我的数学,现在算账很管用!”
这样的温暖时刻常有发生,每逢节假日,总有学生上门探望。今年年初,她还和一群学生欢聚,听他们诉说生活趣事。
时光不负耕耘者,39年间,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优秀个人”“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每一份荣誉,都是对她一腔报国热情的见证。
退休后仍为青少年教育奔走
2009年退休后,陈玉娟始终没让自己“闲下来”。2014年,她加入江城区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担任执行主任一职,继续为青少年教育奔走忙碌。
为给孩子们讲好红色故事,即便做过白内障手术,看书时眼睛会模糊,陈玉娟仍坚持逐页翻阅党史书籍,反复核准内容,打磨宣讲稿。“给孩子讲课不能有半点马虎。”陈玉娟说。这些年,她走遍了江城区各中小学,用一个个英雄故事,在学生心里悄悄播撒爱国的种子。2021年以来,她深入学校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宣讲活动累计39场,3.5万名学生从中受教。
关爱未成年人成长,是她退休后一直牵挂的事。这些年来,陈玉娟深入十几所学校调研,仔细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再联合学校上门慰问,把党的关怀实实在在送到孩子身边。同时,她始终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每年都组织开展6场“法治教育进校园”活动,覆盖学生5000余人,以生动的案例、通俗的语言,帮助青少年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作为归侨,她更把侨界青少年的成长挂在心上,成了江城区侨联助学活动里的“常客”。在今年江城区侨联举办的“赓续红色血脉 侨心助学育人”活动现场,她动情地对台下侨眷学生说:“当年海外华侨捐钱捐物、回国参战,用实际行动证明‘侨心向党’。现在你们要好好学习,把这份珍贵的爱国精神传承下去!”台下的学生听得格外认真,不少孩子还悄悄记下了故事里的细节。
“党和祖国给了我太多,只要我还走得动、说得动,就会一直做下去。”已逾古稀的陈玉娟,脚步依旧坚定。从被祖国守护的侨童,到守护下一代的教育者。作为拥有54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她心中,“侨心向党”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