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侨乡侨社 > 寻根报道

以侨为桥——东帝汶侨胞梅州寻根

时间:2025-10-2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体:

  近日,东帝汶侨胞代表团访问侨乡广东梅州。代表团成员涵盖侨界骨干及相关领域代表,一行人专门为东帝汶中华学校复校取经而来。从祭祖仪式的文化传承,到校园与科研机构的经验交流,这场行程既着眼赓续华侨华人“慎终追远”的文化根脉,又聚焦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

  在梅县区大坪镇黄泥塘村,东帝汶侨胞代表团依循客家礼制举行祭祖仪式。众人手持香烛在宗祠前庄重叩拜、敬献祭品,仪式后与本地亲属围坐交流,聆听先辈漂洋过海打拼的往事,直观感受客家“敬祖睦宗”的精神品质。

  在程风中学,代表团驻足建校芳名碑前,辨认碑上不同货币单位的捐款记录,这些印记正是早期侨胞支持教育的见证。该校介绍的“侨捐建校—校友回馈—文化传承”闭环模式,让代表团深受启发。成员们认为,这种“以侨为桥”的办学思路,能有效凝聚海外侨心、争取广泛支持,可直接体现在东帝汶中华学校的复校筹备与长期运营中。

  交流中,海外华人子女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成为讨论重点。代表团成员提及,当地学校关于中国历史的课程较少,而梅州从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到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再到校友力量的持续反哺,每一处都彰显着“教育为根、侨心为魂”的理念,为促进海外华文教育注入了信心,也为东帝汶中华学校复校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完善课程体系提供了思路。

  在中国客家博物馆,代表团对以实物讲历史、以场景传文化的展陈方式十分认可。从客家迁徙场景复原到土楼模型展示,具象化形式破解了文化教学抽象化的难题。代表团提出,复校后将打造小型文化展区,陈列客家建筑模型、先辈生活器具,结合侨胞故事设计展陈,让学生在触摸实物、聆听故事中增强文化认同。

  在嘉应学院客家文化研究院,代表团与专家深入交流,翻阅客家文化学术著作与民俗调研资料。研究院提出的“文化脉络梳理—教学内容设计—评估体系构建”方法,让复校的文化教育规划更具科学性。大家认为,海外华文教育需搭建清晰框架,可按“汉字书写—客家迁徙史—侨胞文化精神”推进教学,并借鉴研究成果编写适合东帝汶学生的简易教材,兼顾文化传承与当地实际。

  梅州市侨联与代表团座谈时,明确表示将为东帝汶中华学校复校提供师资培训、教材选编等支持;代表团承诺发挥侨界与相关资源优势,推动梅州与东帝汶的民间交流。

  林 福 王 祎《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0月20日第 06 版)